【趨勢人物105】生物倫理學家帕索斯 帶你一窺寶寶的內心世界

文/楊慧莉  |2025.11.22
57觀看次
字級
新生兒的內心世界始終成謎,直到近來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開始露出一些眉目。(示意圖) 圖/123RF
寶寶的感知可能在母親的子宮時就已發展。(示意圖) 圖/123RF
我們有意識的心智集體照亮這個宇宙。(示意圖) 圖/123RF
3個月大嬰兒的注意力要從一個視覺提示轉換到另一個,需花整整一秒的時間。 (示意圖) 圖/123RF
神經科學家暨法國小兒科醫生德阿納發現,寶寶幾天大時,就展現在應對異常音序時的相同類型腦部活動。(示意圖) 圖/123RF
圖/123RF

文/楊慧莉

每天,我們睜開眼睛感受這個世界。這層感受從何而起?寶寶也能嗎?生物倫理學家費雷拉以自己的專業分享了神經學上突破性的發現。原來,寶寶的感知能力可能超乎我們想像,此發現也同時更新我們對人類意識的傳統認知……

科學探索
寶寶世界知多少


克勞蒂亞‧帕索斯(Claudia Passos)在里約熱內盧的公立大學研讀心理學,之後進一步深造,獲得人文科學和健康科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然後又取得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她在哲學、心理學和神經倫理學領域有許多相關的出版,目前的研究計畫聚焦於意識發展,包括哪些意識理論提及嬰兒意識和人工意識,以及這些理論如何闡明道德問題。

帕索斯目前是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倫理學助理教授。在此之前,她有許多醫療相關的經驗,包括在巴西私人診所和公家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學家。

嬰兒不會痛嗎?

日前,帕索斯上公益平台分享近期對嬰兒內心世界的科學研究和發現。首先,她形容新生嬰兒的世界大概是「在一個新世界醒轉過來,眼睛張開看見明亮、令人困惑的燈光,耳朵充滿神祕的聲音,周遭的每件事都很陌生」。

身為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她很想知道出生的感覺是如何。不過,她也明白即便是大人也很難讓人看透其內心世界,何況是新生兒。不管如何,她好奇著寶寶有意識嗎?他們的主觀經驗如何?「成年人的意識涉及看、聽和思考的經驗,以及痛苦、快樂和情緒的感受,但小寶寶也有這樣的經驗和感受點亮他們的內心世界嗎?」

由於不清楚寶寶的內心世界,因此傳統的觀點是新生兒對於周遭的混亂只是被動的觀察者,而且可能都沒有意識。於是,半世紀前的醫師做了一件如今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為新生兒做例行的包皮切除術時居然未上麻藥,因為相信他們腦袋還未成熟,應該尚無痛感。

測量嬰兒的大腦

之後的發展心理學家就開始顯示,嬰兒的能力其實比我們先前所想複雜得多。不過,嬰兒是否有意識的問題仍持續存在。有個狀況是,嬰兒無法告訴我們他們的感受,他們也無法形容自己的想法,他們當然也無法接受意識測試。因此,要如何得知他們的內心世界?

針對此狀況,帕索斯表示,解決之道就在測量嬰兒的大腦。她指出,過去幾十年,意識研究已透露許多跟成人意識的腦部基礎有關的訊息,發現腦部神經信號只有在成人有意識的感知到刺激時才會活躍。

「但最近,神經科學家發現嬰兒腦部顯現相同的神經訊號。這些成為有力的新事證,說明嬰兒可能很早就深入感受到他們的周遭環境了。」

嬰兒能應對異常

帕索斯進一步指出,在神經科學中有個創新實驗,叫做「聽覺範式」,用來測試大腦如何回應意外之事。她很喜歡這種範式,並解釋了它的運作方式,如「重複聽到相同音序:嗶,嗶,嗶,啵—嗶,嗶,嗶,啵—嗶,嗶,嗶,啵,突然這個熟悉模式被一個不同的音序給打斷了,變成嗶,嗶,嗶,嗶。大腦隨即偵測到這個意外,並產生一個稱為『P300腦波』的顯著訊號。它是一種在受到不尋常或具任務相關性的刺激後,約在三百毫秒出現的晚期正向腦波。」

帕索斯解釋,這種正向腦波只在個人有意識時才會出現。換句話說,熟睡的人或昏迷中的病患都不會有「P300腦波」。然而,這樣的腦波卻也出現在新生兒身上。

神經科學家暨法國小兒科醫生德阿納發現,寶寶幾天大時,就展現在應對異常音序時的相同類型腦部活動。這意味著,嬰兒可能一出生就真的經歷了有意識的知覺和有意識的期望。

顛覆認知
人類意識新發現


除了腦波活動,帕索斯進一步指出,研究者也從大腦的注意力模式找尋意識的蹤跡。他們發現,在有意識的成人大腦裡,當我們的注意力於外在世界和內在想法之間切換時,不同類型的神經網路會促使這些交替活動。比方說,有人在聽演講時會一下聚焦於演講者,一下又神遊想別的事去了。「而有研究顯示,嬰兒也會做相同的事。」

注意力缺損問題

帕索斯說明,神經科學家納希(Lorina Naci)最近在新生兒的大腦觀察到神經網路之間的相同交替。這意味著,人類從一出生,對內外在世界的覺知和注意力切換就已存在。

此外,研究也證實嬰兒亦會有注意力缺損問題。帕索斯解釋,當我們的心智鎖定一件事時,通常會對隨後發生的事視而不見,這種現象稱為「注意力暫失」,嬰兒也經歷這種現象,只是以慢動作的方式呈現。比方說,三個月大嬰兒的注意力要從一個視覺提示轉換到另一個,需花整整一秒的時間,但成人的處理方式就會快得多。

嬰兒如果出現同類型的腦部回應,暗示了他們積極感受周遭的環境。研究者也在早產兒身上找到相關的大腦模式,「讓人不禁要問,意識有可能在出生前就開啟了嗎?」

胎兒即有感知力

有趣的是,先前所述用在新生兒身上的聽覺測試,科學家後來也將同樣測試用在三十五周大的晚期胎兒身上,而且出現驚人的結果:胎兒也顯現跟新生兒同類型的腦部回應。

帕索斯表示,由此可見,寶寶甚至在出生進入這個世界前,似乎就能有意識的處理音訊,意即他們的感知可能在母親的子宮時就已發展,而這些結果當然有科學上、醫學上和倫理上的潛在影響。比方說,現在如果要對新生兒或早產兒、晚期胎兒動手術,就該上麻藥了。

帕索斯知道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人工流產的議題。但她強調,有最強的證據顯示,意識有賴於大腦結構的建立——這種結構通常在懷孕二十四周(約半年)後才會出現,而懷孕半年後做人工流產的案例少之又少;同時,新事證顯示新生兒有意識的狀況最早可延伸至懷孕的最後階段,即從二十八周到出生這段時期,不可能再早了。」

意識之光永不滅

至此,帕索斯總結科學界對新生兒意識的探索和發現,「這是一個新的見解,而此見解還在演進中,但已改變了我們對出生寶寶的觀感,他們並不是等待意識啟動的被動生物,而是已經可以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去感知各種模式,並與世界互動的小小人類。」

她表示,當人類生命開展時,意識也隨之展開,接著我們的自我感受增長,同時也會發生改變;我們的意識在經歷榮枯興衰後,直到有一天結束了;從第一口呼吸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的生命被意識的火焰點亮了。

帕索斯相信,我們與其他動物分享著這火焰,有一天可能還會跟機器分享;我們有意識的心智集體照亮這個宇宙;即便每個火焰終將熄滅,意識之光永不消失,會在永恆的存在之舞中隨著每個新生命的誕生重新被燃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