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而學佛法,是計較心、比較心、分別心;無心來學佛法,才是真心。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有一位龍潭禪師,到天皇禪師座下參學,一年一年過去,天皇禪師從未向他開示佛法。時間一久,龍潭禪師不耐煩了,他向天皇禪師告假,要求他去。
天皇禪師驚訝的問:「你要到哪裡去?」
龍潭禪師說:「我要到別處求佛法。」
天皇禪師說:「我這裡也有佛法,何必到別處去學呢?」
龍潭禪師回答說:「我來這裡很久了,未曾聽到禪師為我講過一句佛法。」
天皇禪師說:「你可不能冤枉我,你拿茶來,我就喝;你拿飯來,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跟你點頭。我哪一天不對你說佛法?」
龍潭禪師給他這麼一講,低下頭想。
天皇禪師又說:「不要想,想就錯了。要去體會,直下承當。」龍潭禪師聽了,言下大悟。
原來,揚眉瞬目都是佛法,一花一草一木,都含有無限的禪機,平時不知道真理就在我的內心,宇宙萬有是我心中的宇宙萬有,眾生人類是我心中的眾生人類。因此,平時所學都是向外追求,愈求愈遠。佛法是要我們向內追求,能向內追求,「道」就會和我們很親切、很靠近。
佛法須自行體悟
講解的佛法還不是真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要靠自己去體悟。
從前有一對以偷竊為業的父子,有一天,兒子問他的父親:「爸爸,你老了,以後我怎麼謀生,您總該傳授我一點祕訣吧!」
經驗老道的父親說:「好啊,今晚就傳授給你。」
夜靜更深,父親要兒子隨他外出,找到一戶人家下手偷竊。他們偷偷的翻牆,進到室內,打開櫃子,父親叫兒子先藏在櫃子裡。忽然間,父親大叫:「有賊!有賊!」主人一聽,馬上驚醒,高喊捉賊。老賊機警地逃跑,小賊還被關在櫃子裡。他心想,父親真是豈有此理,怎麼把我關到櫃子裡,大聲一叫就跑掉了,叫我怎麼辦呢?
這時候,小賊不能靠老賊,只能靠自己了。有什麼辦法才能脫離這個危難呢?人到緊要的關頭,雖然「山窮水盡疑無路」,也要求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小賊情急智生,在櫃子裡學老鼠「嘰嘰喳喳」叫聲。主人拿著燈找賊,聽到老鼠的聲音,心防鬆懈了,「唉呀,這是老鼠叫,賊跑掉了。」
當他們防守一鬆,小賊往外衝出去,把燈用力吹滅。主人立刻隨後追趕,小賊很是著急,「糟糕,後面有人追上來了。」隨即又想了一個辦法,衝到古井邊,拿一塊石頭丟入井中,主人追到井邊說:「唉,今天出人命了!」說完就走了。
小賊安然脫困。一回到家,就責問他的父親:「你今天怎麼這樣捉弄我?」
爸爸問:「我怎麼捉弄你?」
兒子說:「你把我關進櫃子,大叫『有賊』,差點把我害死。」爸爸問:「那你怎麼出來的?」
兒子如此這般一說,爸爸聽了高興的說道:「兒子,我有傳人了,你悟到這個道理,就知道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的!」
進入佛門參學也是要自己努力精進,不管老師舌燦蓮花,說得天花亂墜,自己不體會、不實踐,那麼,佛法也只是一般哲學,一些知識而已。
四、用無心而入佛法
許多人有心求法參學,有心很好,但是學習佛法要用無心學習,而不用有心。因為有心是有分別,有動念,有前後差別,無心才是真心。有些青年朋友,初加入佛學社團,熱心服務,一、兩年後,遇到種種困難,就退失道心。這就是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佛五年,佛不見了。」
有心而學佛法,是計較心、比較心、分別心;無心來學佛法,才是真心。「無」不是一般有無的「無」。
過去,有人問一位禪師:「禪師,您入定的時間很長,請問您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禪師答道:「我入定既不是有心,也不是無心,我是超越有無對待的心。」
「無心」,是指離有為的心,是超有超無。佛法不是用分別而進入,是用無分別而進入,有分別是知解,是知識;無分別是般若,是觀智。它像一面鏡子,張三來,它還你張三的樣子;李四來,它也還你李四的樣子。它像鏡子沒有分別,可以還給每一個人本來面目。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道觀為鄰,道士放不下道觀邊的這所佛寺,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擾亂寺裡的僧眾,想把他們嚇走。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
十多年過去了,道樹禪師卻仍住在寺院裡,絲毫不受影響。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如如不動,道士沒有辦法,只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法術高強,您怎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如果有,勉強說也只有一個『無』能勝他們。」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以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無心無所不用心
有一位年輕的法師發心替我開車。剛開始時,他非常仔細用心,連握方向盤都非常用力,可是卻常常出問題,不是碰到這個,就是碰到那個,總會出一點小車禍。
慢慢的,他不再那麼執著方向盤,比較自然一點了。他處處留心,雖然如此,還是常常出問題,不管是轉彎、換車道,都讓人感受到駕駛技術不是很純熟。
再過幾年,慢慢的,他開車可以不用心了,他無心了。在車上,他一邊開車,一樣可以打電話,一樣的發表意見,但是從來沒有一點問題,不讓人覺得他更換車道,車速加快或減慢。到了無心開車,反而沒有錯失。
他的開車過程讓我想到,世間上許多人對於任何事情,最初總是執著、用心,雖然用心、留心,因為有分別、有計較,就容易有差錯。總要等到無心,才能水到渠成,自在無掛礙。無心不是沒有心,無心是自然,無心是物物一體,無心是無所不用心。
無分別,不是沒有是非、好壞;其實,要有強烈是非觀念,要有善惡差別的思想,要有好壞聖凡的等級,那是對世間一般人說的。學佛的境界,必須以無心對有心,無分別對有分別,以般若智慧對一般知解認識。從本性體會的智慧,來照亮一切,觀察一切。
識自己清淨本性
有一位初學者問溈山禪師:「什麼是道?」
禪師回答:「無心是道。」
初學者說:「我不會。」
禪師說:「你去找會的人。」
學者又問:「誰是會的人?」
溈山禪師不客氣的回答:「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今日世界人心紛亂,物欲橫流,多少人在煩惱中打轉,究其原因,大都只重物質價值,不重精神價值。我們必須先從心裡建設起來,用「信心、疑心、悟心、無心」來進入佛法,才能真正的無所不辦,無所不勝。其次,修學佛法者也要能從佛像僧容裡,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從花草砂石內,認識自己的清淨本性;從座椅拜墊上,體會自己無限的生命;從夜晚明月中,握住自己的永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