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如何進入佛法 2-1

文/星雲大師 |2024.11.14
708觀看次
字級
學佛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昇華我們的人格,安頓我們的生命,開展我們的世界,幫助我們找到心靈的主人。圖/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研究佛學應該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以下以四點說明研究佛學的方法:

一、用信心而入佛法

學佛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昇華我們的人格,安頓我們的生命,開展我們的世界,幫助我們找到心靈的主人。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信仰就是力量。」《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說:「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

經典裡,也以各種譬喻說明「信」的重要:信如手,入寶山可以挖取寶藏;信如杖,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以為依靠;信如船,可以橫渡生死大海,到達涅槃彼岸;信如力,有了堅固的信心,自然產生力量;信如財,有了信心的財寶,人生將更豐富。信心可以長養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像樹木的根本,根部紮實,枝葉自然茂盛。無論做什麼事業,具有信心,才能無所不辦;如果沒有信心,便一事無成。

有一個人失足落井,古井位於荒郊,無人經過,無法求救,如何才能爬得上來?落井的人看著井口,沒有別的念頭,只有一心想著:「我要有輕功、能飛,一飛就可以跳躍上去。」就這樣朝思暮想,精神集中,果然生出一股無形的力量,讓他能夠升空躍出。

信心能產生力量。佛陀時代,舍衛城東南邊有一條大河,河水悠悠,深而廣闊。岸上住有五百多戶人家,他們以捕魚為業,從未聽聞佛法,而且習性剛強,貪利自恣。

佛陀觀察他們的機緣成熟,是得度的時候了,便到河邊的一棵大樹下靜坐著。佛陀的光明,如日月照射全村,溫暖旖旎,村人莫不驚奇,皆來問訊,佛陀讓他們圍坐在樹下,為他們講說五戒十善之法。但是,這些已習慣欺騙別人、不信真言的大眾聽了,心中無法生起虔信奉行的心,仍然剛強頑固。

慈悲的佛陀,見他們不能起信,便化作另一個人從江對岸,雙足越江踏水而來,江水只沒到此人的足踝。

他從容不迫的來到佛前,稽首禮拜。眾人見了,驚怪地問他:「我們從久遠以來就居住在這水邊,從來不曾見過有人能在水上行走,你究竟是何人?有什麼道術,能走在水上而不會下沉?」

那人答道:「我是住在江南那邊的人,我知道我很愚痴冥頑,聽說佛陀在這裡說法,我為了想獲得聞法的喜悅,從南岸預備到這裡。可是河水滔滔,不能過來,我便請問岸上的人,水是否很深,岸上的人告訴我,水只齊踝。我因為相信他們的話,便過來了,並無其他的異術。」

眾人聽說,驚訝不已,這時佛陀歡喜讚歎道:「善哉!善哉!憑著虔誠懇切的心,就可以度脫生死的大海,數里寬的江面,何足為奇呢?」

於是,佛陀為他們宣說種種法,剛強難化的捕魚人,此時也心悅誠服,不再懷疑不信,並求受三皈五戒,成為在家的佛弟子,而且從此不再捕魚,改營他業。

古人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如反掌折枝那麼容易;吾心信其不可行,反掌折枝就難如登天。有了信心,就有力量,只要用虔誠恭敬的信心研究佛學,一定能滿足心中的願望。

二、用疑心而入佛法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除了強調信仰之外,也從另一個角度,主張用疑心研究佛學,用疑心而入佛法。

禪宗叫人要「提起疑情」,就是要生起疑惑的心。它主張青年學子要有問題,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法如大鐘一般,輕輕撞它,它就響小小聲;你重重撞它,它就大大聲響;你不去撞,它就不響。也就是要提出問題,才能獲得解答。

佛法不怕有問題,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五千多卷,都是有問而說的,弟子提出問題,佛陀依問題而說法。無問自說的唯有《阿彌陀經》等少數經典,因為《阿彌陀經》微妙難信,眾生不知道,所以佛陀只有自己講說。

又西元前二世紀,支配西北印度的希臘大夏國彌蘭陀王,當時因不信佛法,對那先比丘提出種種問難。那先比丘以車與軸、轂、輻等關係為譬喻,說明人生無常及善惡報應等佛教教義,並且回答了國王的問難。彌蘭陀王聽了以後心生歡喜,深深信服,不僅皈依佛教,廣行布施,還表示出家意願,最後恭送那先比丘離開王宮,這就是有名的《彌蘭陀王問經》。

譬如,彌蘭陀王曾問那先比丘:「聽人家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為什麼念佛拜佛有那麼大的功德?我不相信。」

那先比丘反問國王:「如果一個人把石子投到大海裡,會不會沉下去?」

「一定會沉下去。」國王回答。

那先比丘再問:「如果把大石頭放在船上,大石頭會沉到水中嗎?」

彌蘭陀王回答:「不會的,大石頭雖重,但是因為有船,所以不會沉下去。」

那先比丘這時回答:「念佛拜佛可以滅罪的意思也是如此。佛法如慈航,一個人雖然曾經做過惡行,但是因為他一念向善,明白善惡因果,生懺悔心,專心念佛,就不會沉淪惡道,就像那石頭,有了大船的承載,就不會沉到水裡。」

彌蘭陀王一聽,心開意解,連聲讚歎說好。

可見佛教不怕人家提出疑問。學佛參禪不要顧慮什麼、害怕什麼,儘管打破沙鍋問到底。佛教禪堂裡,有所謂「提起話頭」,亦即要行者努力參究疑情,如:「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達摩祖師西來大意?」「念佛者是誰?」這些問題叫人莫測高深,難以解答,不是一般常識上的問題,而是要提出疑情,才能有所獲得。自己參究疑情,才是真正自己的體驗。

三、用悟心而入佛法

研究佛學是為了要求覺悟,所以,應用「悟心」來研究佛學。「悟」,不是知識上的理解,一般人在學校念書,求的是知識,學習佛法求的是覺悟,是求身心的體驗。「悟」像心花開放、像茅塞頓開。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了的,在剎那間,「啊,我懂了!我明白了!」「悟」不是知識的逐漸增加積累,而是突然間的徹知。

怎樣才能獲得悟的境界?有一位初學者問禪師道:「學人初入叢林,什麼都不懂,請大師開示我怎麼樣進入佛法?」

禪師說:「你聽到枝頭上的鳥在叫嗎?蟬在鳴嗎?你看到小溪的水在流嗎?百花在開放嗎?」

初學者回答說:「是的。」

禪師告訴他:「佛法就從這些而入。」

佛法不是玄奇奧妙,它不是離開我們生活,它是活潑潑的在我們生活裡。懂得流水的聲音,那就是佛陀說法的廣長舌聲,看到開放的花朵,那就是如來清淨的法身;悟道的話,穿衣吃飯都是道,睡覺拉尿也都是道。「道」不遠求,「道」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裡,「道」在每一個人的心上。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