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無涯:佛教的圖像、音聲與文字弘法」國際學術研討會,13、14日於佛光山雲來集舉行,慈惠法師(前排右7)偕永本法師(前排左7)、如常法師(前排左6)、妙凡法師(前排左5)、萬金川教授(前排右6)等逾130名香港、台灣、北京等地學者於開幕大合照。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人間社記者知文大樹報導】「藏海無涯:佛教的圖像、音聲與文字弘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十三日至十四日於佛光山雲來集舉行。十六名來自德國、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微觀過去人們善巧運用石窟、造像、音樂等媒介宣揚佛法的細節,堪為今人用多媒體影音、人工智慧來弘法的先河。逾一百三十名來自香港、台灣、北京等地學者齊聚學術盛宴。
本會議是「藏海無涯」三大系列活動之一,由佛光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聯合主辦,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協辦,同時結合「大藏經通俗講座」和「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特展。圖像、音聲、文字的主題,凸顯了傳播經藏的途徑無有涯畔;研討會、俗講、展覽的活動,則彰顯悠游法海的方式無所限宥。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肯定會議研討內容新穎有趣,其中談到佛教音樂,是初期佛教時代就被運用來弘法的做法,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佛教音樂,把梵唄推廣到全世界。
跨文化、跨學科 探索弘法趨勢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表示,古代佛教徒為了讓佛法普及,發展用音聲、圖像等多元方式傳播佛法,而現代結合短影音弘法的趨勢也勢不可當。他感謝佛光山長期對佛教研究的支持,為此次大會提供種種幫助。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肯定研討會納入星雲大師所重視的音樂弘法,會議亮點在於觸及「佛教音聲」,石窟考古也與佛教音樂研究相關,比如雲崗石窟就有用於宗教儀式的「音樂窟」。
學者們考察的題材廣涉佛塔、石窟、佛龕、造像等歷史文物,及經變、曼荼羅、佛經版畫等圖像,運用考古學、藝術史、圖像學、文獻學等方法,探討它們與題記、經籍、度量乃至地理之間的關係。
在佛教音樂方面,則運用中西方音樂學,以田野調查,採集和研究中國大陸具代表性的水陸法會唱念、大板焰口唱腔,以及西藏與武威的漢藏佛教文化交融的音樂表現。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教授衣麗都表示,會議難得召集了世界各地老中青三代的佛教美術考古學者,也啟發了她對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探索與思考。
佛教藝術講座 開拓學子視野
德國海德堡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蔡穗玲讚歎,在信仰如此濃厚之寶山,也能有自由盡興發表學術的空間。
本會議展現「圖像與音聲、文本之間的對話: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研究計畫的成果。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林欣儀為計畫總主持人,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講師任靖、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博士後研究員廖彩羽、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郭鳳妍、曾稚棉、覺冠法師分別主持子計畫。一年來,舉辦了六場學術社群、六場「佛教藝術」講座,促進跨領域交流,開拓學子們的視野。
與會貴賓有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佛光大學副校長馬遠榮、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潘亮文、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蔡秉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林聖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夏允中、佛光大學執行董事永本法師、佛光山港澳教區總住持永富法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