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比起二、三十年前,現在的考試風氣已經大不如前。猶記得我讀國小時,每當期中或期末考日,當天就是讀半天,剩下的半天,便會提早放學,讓學生待在家中溫習課程。考試時,是由學校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到班級監考;當時我們只是小學生,對每一位監考老師的個性不太了解,對「監視」我們的感覺也是異常恐懼,所以,每每段考之際,總是忐忑不安。
到了國中,還有一種「交換閱卷」,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考卷不是由班導師或任課老師閱卷,而是交由某班的老師處理。那種「老師認不出字跡」所以無法給同情分、墨水分的情況,也著實令人緊張。
反觀現在,因不過度強調智育成績、班級排名、全校排名,而是著重多元評量、多元發展,也間接讓「紙筆考試」變得沒這麼受重視。
因此,在面對考試時,常會有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消極的包括:「反正考不好又不會怎樣,家人也不會管我」、「考不好也不會被罵被打,老師也拿我沒辦法」、「考不好又不代表沒前途」;當然還是會有積極的孩子:「好緊張,要考試了,希望可以拿一百分」、「老師,我迫不及待想看自己的成績了」、「老師,平常作業、學習態度的比重占多少?」諸如此類的。
站在現行教育的立場,其實我們更重視孩子應考前、中、後的態度。
所謂應考前的態度,包括考前所花的讀書時間,有沒有比平常多?有沒有把考試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是否會把沒有搞懂的內容再抽空問老師、同學?
應考中的態度,包括作答時是否每一字句都詳加閱讀、審慎思考、再三檢查?是否用心書寫每一個答案?
應考後的態度,包括拿到考卷,倘若成績不佳,可否虛心檢討?若成績不錯,能否勝不驕?如果仍有無法理解的題目,是不是能確實弄懂?能否規畫好自己的讀書計畫?
我常跟家長分享,如果你的孩子適合讀書、考試,那就給孩子適當的分數標準,也給予適當的獎懲;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讀書的料,那也不用勉強他,只要把基本的知識學會就好了(依孩子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另外,也得把平日的作業、聯絡簿等確實做好。我還會附帶給家長「多元潛能」的觀念,讓家長去發現孩子讀書與考試之外的亮點。
家長在看孩子的考卷時,「千萬不要只看分數」,因為這只是一種假象。簡單來說,以平時考而言,若老師的出題極為簡單,只是出最基本的題型,那麼一百分的意義不大;然而,若老師出的題目確實有難度,那麼八十分也不代表孩子表現差。所以,「分數」的背後,是有許多可以探討的。
此外,家長也不要過度比較孩子的成績,家長該重視的,反而是得知孩子明天要考試,今天為孩子做了哪些事?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把考試當成重要的階段性任務?有沒有陪孩子一起讀書?有沒有關心孩子現在學了哪些課程?是否把親子學習的重心聚焦於家庭而非安親班?有沒有看到孩子學習的亮點與盲點……等等。
考試,主體雖然是孩子,倘若家長也能一起關心孩子的學習,相信這樣的考試,一定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