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前幾天,在馬路上遇到一位年輕人,態度親切的緩步陪著一位老人家過馬路,當下的我覺得特別感動,因為現在已經很難得看到這種「扶著老人過馬路」的景象。
當時,我以為那位年輕人是爺爺的孫子,後來和他聊了一下,才知道他們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只是因為大馬路車多、速度快,他覺得老人家一個人慢慢走很危險,所以陪著一起走。我聽著聽著,一股熱流在血脈裡沸騰著。
我把親眼目睹的畫面,和班上的孩子分享。我先問孩子們:「如果你在路上,看到老年人走路很慢地過馬路,你會扶他嗎?」多數的孩子說不會,只有少數一、二位說看情況,但經過一番猶豫之後,便脫口而出:「還是不要好了。」
為什麼「還是不要好了」呢?我持續追問,原因太多了。包括:「萬一不小心絆倒了那位老人怎麼辦?」、「如果老年人覺得我多此一舉怎麼辦?」、「我長得比他矮小,說不定駕駛會看不到我。」諸如此類的擔心,但這一部分的擔心,可能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前陣子閱讀了一本書,書名是《狼的智慧》
。乍看之下,內容是描述打鬥、獵食、荒野孤寂,然而,更深層的去看,其實是告訴我們─
─「為什麼我們不能沒有年長者。」一隻年紀較長的狼,在群體中是會受到尊崇的,哪怕牠已經雙腿瘸了,動作遲緩了,沒有獵食能力了,在狼群的社會裡,依舊有被敬重的可能……讀著讀著,我的腦海中又浮現那位長者過馬路的畫面。
在現代社會,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老人呢?我們可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欣賞他們因年長所累積的生活智慧,向他們學習呢?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想想看,是否有因他們年事高,而用符合他們的視角去對待他們?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與關心的。
這陣子,孩子們的社會課,恰好教到社會型態的轉變、長照、銀髮族、樂齡、青銀共居等生活議題。我告訴孩子們,或許有時會覺得老年人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步調和我們不同,但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想要這樣子,而是不得不這樣。
我想提醒孩子們,互相尊重、包容,多認識他們,我們就會多一份體諒,因為長者,不是陌生人,而是我們的親人;也許是現在,也許是不久的將來。
每個人都會變老,我們該身體力行的,就是多關心身邊的老年人,給他們多一點尊重、陪伴、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