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不久前,參加了一場會議,會議中提到了現今孩子的行為態度,也提及了教育的方向。其中,有一個重要議題,是為「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 Learning,SEL)」,聽了之後,深覺這確實是一個重要課題。
主講者說明,這是目前全世界的教育界、企業界都在落實與期待的方向。聽了之後,我一直思考著該如何把這個社會情緒學習的理念,轉化成教學上可以實踐的方向。
曾經有一個理論圖象,是為艾森豪矩陣,這個圖象的重點在於由橫軸與縱軸所組成的四個象限點。橫軸我定義為「開心」,愈往右邊,則愈開心;縱軸我定義為「活力」,愈往上方則是愈有活力。由右上逆時針到右下,分別為第一到第四象限。這雖然像是國中的數學概念,然而,若套入情緒學習的元素,未嘗不是一種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一次的課堂中,這個「情緒矩陣」就在黑板上出現,成了我和孩子互動的橋梁。
課堂上,我舉了一些例子。以兒童節為例,第一象限可以解釋的方向為「兒童節快到了,所以我很開心,而且充滿活力,因為可以領到學校發的獎品。」第四象限,若套入「考試考不好」,則可以解釋為「我一點都不開心,因為考試分數很低,所以一點活力也沒有。」
有了這樣的引導之後,我試著讓孩子從生活中去連結,說說看可以怎麼舉例,再判斷目前的情緒位於象限圖的哪個座標位置。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掌握自己當下的心情樣態。
我請孩子先口說,再書寫下來。孩子的舉例非常多元,包括出國旅遊的經驗(第一象限)、運動會裁判誤判(第二象限)、爸爸旅遊護照不見了(第三象限)、買手機但無法上網(第四象限),還包括了考試、寫作業、分組、交友狀況、生活娛樂……都是孩子最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課程中,我也引導學生學習情緒的用字遣詞,例如,興高采烈、手舞足蹈、怒髮衝冠、勃然大怒、困窘不安、焦躁不已等,透過這些語詞的強化,也有助於孩子未來在情緒的表達,可以更合適地形容當下的自己。我請孩子說說看,關於開心、生氣、傷心、興奮等等各有哪些語詞?這些語詞可以在課本、字典中查找,也可以回憶生活中曾經出現的語彙。
身為師長,在進行這個課程時,最重要的便是要讓孩子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開心時,可以覺察它,並想想要如何維持開心的情緒,也讓別人開心;難過時,可以怎麼化解、調適心情,學習與情緒好好共處。
早期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不能哭,哭不能解決問題,不要難過,不要流眼淚,要忍住情緒,但許多研究者都指出,這些「壓抑」反而容易讓人情緒累積,因而生出病來,更甚者可能發生不可收拾的後果。
每一個人都有情緒,因此好好與情緒共處,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從小,讓孩子學習調節情緒,等孩子進入青春期,邁向成人,就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它。
在家庭中,我們更要教育孩子,如何覺察、管理自己,也關心別人、同理別人,做好人際互動,這些正是SEL最重要的核心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