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 努力吃蕹菜

文/林念慈 |2022.04.04
478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三月蔥,四月蕹,如今吃蕹正當時,咬一口,確實會發出春天的響脆聲;若是從前,我們就要在藍天與碧波間泛舟前行,撥開層層浮水,摘採大把大把的水蕹,或將竹筏置於池塘裡,把蕹菜的種苗穿插其間,待莖葉穿縫隙而出,畫就「嫩綠浮春池」,盪漾著萬般風情。

古籍記載蕹菜原生於東南亞,甕裝後送上船,傳至了東亞,所以又稱「甕菜」。或許是飄洋過海的緣故,蕹有最頑強的生命力及適應力,農地水田,斷根殘莖,但凡有一點點水氣,它就能蓬勃生長;然而這等野性卻安於家居,給我們最素樸的陪伴,它是詩裡搖曳的蕹,也是再尋常不過的「空心菜」。

空心菜性喜溼熱,因莖部中空而得名,又名無心菜、空筒菜等。據傳之所以「沒心沒肝」,是因為商紂王荒淫無度,但他過於暴虐,誰勸阻就殺了誰,最終只剩下比干還敢冒死諫言,紂王煩不勝煩,便以愛妃妲己需要人心做藥引為由,挖出了他的心;比干忠義至極,神思不滅,以為自己還活著,於是照常騎著馬返家,途中聽見一位婦人叫賣「無心菜」,比干問她:「菜無心可活,人若沒了心,會怎麼樣?」婦人想當然爾地回答:「那一定會死啊!」比干一聽,立即墮馬身亡,而籃子裡的菜也瞬間全部失了心,變為中空。

君王無道而負心,才叫忠臣失心,唯野蔬有情有義,以自身的空,容他安魂,更吹一曲離別歌,向那不合時宜之人致敬。與比干相較,空心菜同樣特立獨行,與其他菜都不合拍,但跟同樣「有個性」的辛香料能撞擊出好滋味;它喜歡單純,或炒或涼拌就好,只是易老,所以得大火快炒,或加一點醋,可延緩氧化,保持其青翠瑩綠。

不過,失去的心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過去常聽老人家說:「食無三把蕹菜,就想欲上西天。」想來國學大師章太炎應該沒聽過這句閩南俗語,但他依然嗜食空心菜,甚至宣告夏日「不可一日無此君」。吾輩沒什麼學問,自然更努力吃蕹菜,提醒自己,切勿妄想一步登天;我把字種在稿紙裡,一畦一畦,時而精心照看,時而爬梳雜蕪,並學著怎麼給、怎麼捨,然後才知道,自己就是那菜苗,拚命扎根,並從裂縫而生,字字得天地之養,為此,我深深地俯首感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