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育,不是教育人,也不只是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自覺」。人要自我覺悟才有辦法,你自己不覺,自以為是,自以為很大、很能幹,自以為應該獲得、要受人尊敬,這恐怕是錯誤的。圖/資料照片
海內外徒眾講習會
時間:2013年8月29日
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這次講習會的主題訂了一個目標,以「教育、創新、進步」為我們探討的內容。
說到教育,不是教育人,也不只是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自覺」。人要自我覺悟才有辦法,你自己不覺,自以為是,自以為很大、很能幹,自以為應該獲得、要受人尊敬,這恐怕是錯誤的。你要能自覺自己智慧不夠、慚愧心不夠、菩提心不夠、發心不夠、對佛教的熱忱不夠,自覺對人不夠好,自覺對經典不熟悉,唱誦、梵唄也不會……如果能經常感到自己不足,就會有學習的動力驅使自己往前走,所以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滿的聖者。
今天的社會,教育已經不像教育,主要是由於沒有自覺。學校都是填鴨式的教育,要老師教、老師命令,甚至要棍棒打到你的手心,這不是教育;要能自動自發、自我教育,自覺我走路不威儀、講話不清楚、信心不夠、力量不足、自私、淺陋、嫉妒、卑鄙、無理、無明等,自己要有這樣的覺悟,能覺察到自己的毛病,才會有改進的能量,所以「自覺」對我們很重要。
向心內看 自覺教育
我自覺一天不能空過,自覺這一天對佛法僧三寶、常住沒有交代,自覺發心不正,自覺一天要看多少經書、一天要拜多少佛、一天要說多少好話、一天要做多少好事;自覺每天要寫一篇文章,每天想幾個世界上的賢人,把他們的名字都記起來,一天記一個,看看自己一年能不能記三百六十個賢能的人,見賢思齊,也會有進步。如果是別人叫你做,你會不高興,「你憑什麼命令我,我要你叫?」這是不對的。總之,沒有人要你做,你自己覺悟了,自己肯學習認錯,肯向上,才會有進步。
我常跟信徒們說,我童年出家時,老師不准我們看,如果東張西望,馬上一個耳光下來,「不准看!」不准看怎麼辦?久了以後,自己懂得不向外看,看自己的心。這下麻煩了,嫉妒、貪欲、自私,什麼醜陋的心都出來了,自己嚇了一大跳:「我還是人嗎?我這麼醜陋、這麼骯髒,有什麼資格條件立足在這個世界呢?一定要改!」這就是自覺。不是老師叫我不可以嫉妒、不可以懷疑……如果是這樣,我可能也不服氣。但自覺不一樣,是我自己發心要改變自己。我希望我們今後的教育,大家不要想如何教育別人、教育信徒,而是要教育自己,你把自己教育好,才能教育別人。
有了教育,還要創新。
我感覺佛教徒太守舊、太保守,經常有徒眾跟我說:「我們佛光山應該如何,我們過去怎麼樣……」四、五十年前還沒有佛光山,是我來以後才有佛光山,可以說,佛光山與我息息相關。可是徒眾這麼說,好像我錯了;當初有佛光山的時候你們還不知道在哪裡,怎麼現在動不動就教訓人?這是最落伍的。
創新改良 時時精進
我們要創新,比方,度人的方法不好?有什麼方法可以改進?站的位置不好,怎麼站會比較好?音色不好,該如何唱?大家都喜歡什麼東西?我們可以創新什麼給對方等等。
六十幾年前,我初到台灣,佛教界什麼都沒有,沒有初中以上畢業的人,沒有年輕的人,甚至「法師」這個名詞也沒有,那個時候都稱「呷菜人」,宜蘭的信徒都喊我「菜姑」:「菜姑啊!你在家啊?」後來我也有點不喜歡,就開玩笑說:「你怎麼叫我菜姑?我還要吃飯,你以後喊我『飯姑』好了。」
現在大家看到出家眾,都叫「法師」;甚至才剛出家,還沒受戒的也叫「法師」,這個稱呼已經很普遍了。後來有一些保守的人、老和尚,就主張不要叫「法師」,他們認為你也是法師,他也是法師,法師有那麼容易當的嗎?叫一個「師」就好了,「某某師」就很了不起了,稱什麼法師?
其實,「法師」的稱謂很好,提醒他要自尊自重,承擔「法師」的身分。你叫他一聲「法師」,他會想:「我是法師,我不是世俗人;我是法師,我不是無知的人;我是法師,我是講理明道的人。」過去佛教有一位很有名的李炳南老居士,見到出家人就拜,即使是年輕的沙彌,也會向他行大禮磕頭禮拜。你請他不要拜,他還是照樣拜,一生不改。他私下跟人說:「我拜他,是要讓他知道他是法師、出家人,我們這一拜是提升他,讓他自尊自重。」這就是教育,禮拜他,其實是教育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