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短缺可能產生漣漪效應,擴及全球市場。圖/法新社
烏克蘭若爆發戰事,可能引發糧食危機。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烏克蘭被譽為「歐洲穀倉」,近年來農產品出口量也持續成長,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糧食來源。在俄羅斯大軍壓境之際,農業分析師示警,若俄軍入侵烏克蘭,將導致當地農產品產量及出口量銳減,可能讓亞洲、非洲國家的糧價飆升,引發衝突並加劇種族緊張局勢。
美國加州智庫「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的食品及農業分析師史密斯(Alex Smith)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撰文指出,烏克蘭不僅是玉米、大麥和黑麥的主要出口國之一,該國生產的小麥更攸關全球糧食安全。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二○二○年烏克蘭小麥總產量達兩千四百萬噸,出口約一千八百萬噸,是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供給對象包括中國大陸、歐盟和許多發展中國家。
FAO的資料並顯示,埃及是烏克蘭小麥最大進口國,二○二○年進口約三百萬噸。黎巴嫩二○二○年消費的所有小麥,約有一半來自烏克蘭。
此外,內戰頻仍的葉門、利比亞,分別有二成二、四成三的小麥來自烏克蘭;馬來西亞和印尼各有約三成的小麥供給源自烏克蘭。
專家指出,俄烏緊張升溫,最令人擔心的是烏克蘭的小麥主要產區位於該國東部,也就是俄羅斯大軍集結之處;一旦俄國發動攻擊,這些小麥產區首當其衝,當地農民將被迫逃離,基礎設施和生產設備可能被摧毀,導致小麥生產中斷,出口急劇下跌。
過去一年來,供應鏈瓶頸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糧食價格也水漲船高,一旦出現任何影響供給的事件,都會使糧食價格進一步飆升。專家表示,若烏克蘭與國際小麥市場的連結因戰事中斷,除了有損烏國經濟,也將危及其他國家的糧食安全。
二○一四年俄羅斯出兵占據克里米亞時,就導致烏克蘭小麥收成大幅下滑,一度讓全球小麥價格飆漲兩成。如今烏克蘭的小麥出口量是七年前的兩倍,若爆發軍事衝突,對全球糧食市場的衝擊程度將更甚以往。
史密斯指出,糧食危機極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例如,十年前的糧價攀升間接促成突尼西亞與埃及的革命,最終演變成中東、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之春」。目前,葉門、利比亞和黎巴嫩的政局不穩,糧食價格高漲很可能讓局勢惡化。此外,糧價過高和供給不足,也可能引發社會衝突,加劇種族緊張局勢,甚至破壞地區穩定。
史密斯呼籲,各國領袖應盡力斡旋,緩解俄烏局勢,同時也須提前做好準備,一但俄軍入侵烏克蘭,各國政府須迅速反應,包括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加快供應鏈轉移等,避免糧食危機和可能出現的飢荒。飢荒可能讓緊張局勢失控,引發難民潮,並激化大規模的政治運動。
史密斯也指出,即使沒有捲入戰爭,其他國家也不應對這場危機掉以輕心。他認為,各國領導人和政治人物應藉此思考重要議題,除了糧食安全,也須設法消除不平等、打擊貪腐,藉此提高社會的韌性,未來一旦面臨戰爭、飢荒和疾病,將更能妥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