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燃料 緩解溫室氣體排放

編譯/潘楠慕 |2022.02.06
1270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員已打造一座設備,能從陽光和空氣中生產液態「太陽燃料」;若能大量生產,將有助緩解航空等運輸產業和住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史坦菲爾德(Aldo Steinfeld)教授在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報告中表示,這套設備能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太陽能將其轉化為碳中和的液體燃料。

史坦菲爾德解釋,「太陽燃料」的裝置能產生攝氏一千五百度高溫,透過氧化鈰(cerium oxide)陶瓷結構與二氧化碳產生反應而產出一氧化碳,並與水產生反應而產出氫。

一氧化碳與氫的混合體,則形成「合成氣」(synthesis gas),再透過設備轉化為液體碳氫化合物燃料,如煤油或甲醇。

史坦菲爾德指出,引擎使用這種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原本就來自大氣,其原理與生物燃料相同。

更重要的是,與生物燃料相比,這種「太陽燃料」的優點是不需占用原本可用於生產糧食的農地,不會因生產清潔能源而影響糧食生產;此外,這種燃料的生產過程不必使用其他能源,可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太陽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徑,但目前仍面臨電池技術瓶頸和成本過高問題;史坦菲爾德指出,他們的創新技術能打破太陽能的應用限制,若能把這項技術商業化,使其具有市場競爭力,未來將可滿足航空、海運和住家的燃油需求,並利用這種永續燃料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研究團隊評估,太陽燃料價格約為每公升兩歐元,仍遠高於歐洲地區每公升零點四歐元的水準,需透過政策補貼,才能壓低價格。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的能源政策教授李利斯坦(Johan Lilliestam)表示:「用來建造太陽燃料生產設施的材料,如玻璃和鋼鐵,若能使用再生能源和碳中和方法生產,將可把碳排放進一步減少到接近零。這項技術的立意極佳,但初期投資成本相當昂貴,需要政策支持才能確保進入市場,並持續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