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電動車 馬斯克還想上火星 潘楠慕 |2021.12.26 語音朗讀 160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斯克全力推動太空探索技術,目標是殖民火星。圖/美聯社特斯拉曾瀕臨破產,但順利扭轉形勢,市值突破一兆美元。圖/美聯社貝佐斯與馬斯克在航太產業針鋒相對。圖/美聯社馬斯克對航太產業的貢獻卓越。圖/法新社馬斯克的作風迥異於一般的企業家。圖/美聯社馬斯克獲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致力打造「顛覆性科技」,旗下事業涵蓋諸多創新領域,包括純電動車、太空探索、超高速運輸、衛星通訊;他的努力獲得多方肯定,《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以「重塑世界」為由,遴選他為二○二一年年度風雲人物,《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點評他為年度人物,認為他「引領全球汽車業轉向電動車,是近代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時代》雜誌指出,馬斯克對全球生活,甚至外星生命的影響,很少有人能相提並論;「他把解決難題視為個人使命,試圖顛覆各項產業」。二○一○年,馬斯克的成果豐碩。他創辦的特斯拉電動車公司(Tesla)不僅轉虧為盈,且獲利大幅成長。更關鍵的是,特斯拉的成功,已促使傳統車廠加快轉型步調,競相推出或發表清潔能源車計畫;此外,許多人也試圖複製馬斯克的成功經驗,成立電動車新創公司。純電動車的概念並非馬斯克首創,但過去一直面臨成本過高、續航力不足等瓶頸,市場普遍認為純電動車並不具備商業可行性。然而,特斯拉異軍突起,打破原本的局面,加快電動車成為主流的腳步。在太空探索方面,馬斯克創辦的SpaceX公司已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合約,將負責登月任務。SpaceX旗下的低軌衛星通訊計畫「星鏈」(Starlink),將為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提供高速網路傳輸。美國與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落幕後,美國航太產業的進展大幅放緩,但馬斯克為這項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時代》指出:「馬斯克展現科技巨擘的可能性及顛覆性。」馬斯克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很長一段時間,汽車產業裡有許多人認為特斯拉和我是傻子和騙子。他們說,電動汽車行不通,沒有人會買這種車。但現在各車廠都開始投資發展電動車,我認為,環保意識高漲和氣候變遷有助推動這永續技術,但真正的原因是,特斯拉已開始奪走他們的市占率,他們不得不跟上我們的腳步。」對於太空科技,馬斯克表示:「我想讓人們登上火星,希望透過星鏈計畫讓更多人擁有資訊自由。」他堅稱自己是個工程師,思考方式和傳統企業家不同,「我的目標是工作、有生產力並做出貢獻,這是我的天性」。馬斯克另一個顛覆傳統的企圖心,是超迴路列車(Hyperloop)。他創立「鑽探」(Boring)公司,目標是鋪設類似鐵路軌道的真空管道,在管道中以膠囊座艙運送乘客,創造革命性的交通運輸方式。理論上,超迴路列車的行駛速度可達到每小時一千四百公里。《金融時報》表示,除了科技產業,馬斯克的影響力已擴及其他領域。他在社群媒體推特的帳號擁有六千多萬名追隨者,每次發文均備受關注,甚至直接影響金融市場和社會。例如,他曾在推特宣稱「特斯拉已準備好下市」,引發股價震盪。他也在推特上全力支持比特幣、狗狗幣等加密貨幣,多次讓這些加密貨幣的價格飆漲。《時代》指出,馬斯克的一言一行充滿爭議,世人對他的評價好壞參半,但無論如何,他確實是二○二一年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可見的未來,馬斯克仍將在人類生活各角落扮演重要角色。戰勝破產 特斯拉本夢比變本益比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曾瀕臨現金燒光,幾乎要聲請破產保護的窘境,但在創辦人暨執行長馬斯克帶領下,這家電動車公司日益受到投資人追捧,股價逐步攀升,市值更在今年突破一兆美元,成為第六家加入「一兆美元俱樂部」的美國公司。特斯拉創立於二○○三年,二○一○年掛牌上市,但連年虧損。在這段過程中,馬斯克靠著多變的策略和個人魅力,不斷募集資金。除了貸款和股東,特斯拉許多資金來自預購該公司電動車的客戶。金融市場對特斯拉的看法一直呈現兩極化,眾多支持者看好特斯拉終將大舉獲利,為股東創造高報酬;空頭派則唱衰特斯拉前景,認為要達到符合當前估值的銷量和獲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特斯拉的股價被高估。目前,特斯拉股票的本益比高達三百八十倍,相較之下,微軟(Microsoft)的本益比是三十七倍,蘋果公司(Apple)則是三十倍。本益比是投資重要指標,但特斯拉的本益比遠高於正常水準,已成為不切實際的「本夢比」,卻依然受到投資人青睞,原因是這些投資人看好特斯拉的潛力,押注的是夢想而非實際獲利。特斯拉一度面臨資金耗盡、生產瓶頸、交車延誤等困境,但馬斯克全力以赴,讓這家公司漸入佳境,本夢比也逐漸實現,慢慢轉向本益比。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在二○一九年已逾兩百萬輛,二○二○年雖受新冠疫情衝擊,電動車銷售量仍持續升高至三百一十萬輛。在這波成長趨勢中,特斯拉更主宰電動車市場,市占率高達二成一。分析師指出,特斯拉是本夢比的完美詮釋,該公司股價頻頻改寫新高,其來有自。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電動車電池行駛里程提升,以及全球減碳風潮的扶助,特斯拉的前景可期。爭搶太空 馬斯克、貝佐斯瑜亮互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與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均為全球頂級富豪,但多年來兩人互不相讓,在公開場合、社群媒體頻頻互嗆,甚至還對簿公堂,成了死對頭。馬斯克聚焦創新科技,貝佐斯則以電子商務起家,兩人的主要事業領域並不相同,唯一重疊的是太空探索事業,這也成為衝突所在。貝佐斯在一九九九年成立「藍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馬斯克則在二○○二年創立SpaceX。最初,這兩位科技精英還曾會面,談論有關火箭技術、太空探索等議題,但隨後馬斯克宣稱,自己提出許多工程方面的建議,卻遭貝佐斯無視,兩人的關係開始急轉直下。貝佐斯曾嘲諷馬斯克的太空殖民夢不切實際,馬斯克則指控藍色起源抄襲技術。隨著私人航太公司市場競爭升溫,雙方對立形勢也愈演愈烈。二○一三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把甘迺迪太空中心的發射台獨家授權供SpaceX使用,貝佐斯狀告法院,但最終SpaceX勝訴。此外,兩家公司也打起專利訴訟戰,馬斯克和貝佐斯頻頻在推特上隔空交火。例如,二○一五年藍色起源第一枚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成功著陸,貝佐斯在推特上大肆宣揚,馬斯克立即回應,表示SpaceX早在三年前已完成次軌道飛行。當年,SpaceX首次完成獵鷹九號火箭回收,貝佐斯則譏諷SpaceX 的技術只能到次軌道。二○一九年,亞馬遜發表Kuiper衛星網路計畫,與SpaceX的星鏈(Starlink)幾乎雷同,引發馬斯克不滿,在推特上痛批貝佐斯抄襲。目前,馬斯克在商用太空競賽中取得領先。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今年九月順利升空,載人進入地球軌道,且締造太空乘客全為平民的紀錄。非營利科技網站「對話」(Conversation)則指出,馬斯克和貝佐斯的競爭看似火藥味十足,但對太空產業而言或許是好事。他們的高知名度能吸引各界的關注,提高對太空事業發展的了解和興趣,帶來更多資金;若能形成良性競爭,將為太空產業加速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前一篇文章 文化女尖兵 撰寫肯亞新篇章 下一篇文章 全球冰河縮減 喜馬拉雅山最快速 熱門新聞 01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2【詩】追光者2025.09.0803【視覺DJ】礁石間的驚喜2025.09.0704南天寺供僧 願平安幸福照五洲2025.09.0805非漢語系協會創會法師 訪瑞典佛光山2025.09.0806巴西佛光人捐贈物資 慈善機構致謝2025.09.0607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⑲2025.09.0608新青安鬆綁 房市台中熱高雄冷2025.09.0709法院裁定 柯文哲7000萬、應曉薇3000萬元交保2025.09.0610紐約道場禪修課程 佛光人調整身心息2025.09.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鳥爸媽叨蛇皮覆巢 防鳥蛋掠食者北方白犀牛 拚史上首次人工繁殖甲殼裝衛星定位 海龜失落歲月解謎大腦脂肪物質 跑全馬能量來源貓比狗長壽 腦容量大小是關鍵 組合添加物進肚 罹糖尿病機率恐增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