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廚房」沒有店面,餐點專供外送。圖/法新社
步行送餐可減少餐飲的碳足跡。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為遏制新冠疫情,世界各國實施封鎖措施,讓許多企業陷入困境,但也促成一些產業崛起,餐飲外送服務就是其中之一;與此同時,與外送服務公司合作,僅提供餐點,沒有店面的「黑暗廚房」也快速成長。
消費者對便利性的需求日益升高,美食外送服務在疫情前已快速成長,疫情更助長這項趨勢。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的調查顯示,歐洲八個國家的餐飲外送服務用戶數量,去年平均成長近兩成。
然而,餐飲外送提供便利性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碳足跡。中國大陸的研究顯示,二○二○年每一張食品外送訂單,平均產生約一百二十克二氧化碳,相當於汽車行駛一公里的排放量。以餐飲外送的成長率推算,全球這類服務產生的二氧化碳每年將高達數百萬噸。
黑暗廚房也被稱為「雲端廚房」或「幽靈廚房」,線上餐飲業者可自行租用準備餐點的設施,或與其他業者共享空間。
黑暗廚房不須負擔傳統實體餐廳的成本,包括服務人員的薪資、水電費、裝潢費用;此外,廚房地點可選在租金較便宜的地段,如城市郊區的倉庫,大幅降低成本,並精準鎖定目標客群。理論上,這種類型的廚房能產生規模經濟,使餐飲產業更環保,研究人員則正設法釐清黑暗廚房的碳排放量,確認這種營運型態的環保永續性。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食品消費和配送研究員摩根蒂(Eleonora Morganti)表示:「黑暗廚房已成為都會飲食結構中的重要一環,與在餐廳內用相比,這種模式在效率方面極具優勢。」
摩根蒂指出,黑暗廚房的永續性,取決於四個因素:配送模式、包裝、共享廚房空間、運用數據預測客戶訂單。只要妥善改善這四個領域的排放表現,幽靈廚房就能對環保產生正面貢獻。
配送模式對環境的利弊,可能最難釐清,且運營商似乎不急於嘗試。摩根蒂表示:「配送模式的永續性,並非當前的熱門議題。」
較大型的幽靈廚房為許多品牌製作餐點,通常位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因為這些區域的房價或租金較便宜。然而,這也代表配送這些餐點的路程比市中心的餐館遠,碳足跡較多。不過,愈多品牌共享同一個廚房,送餐人員愈可能把多筆訂單合併到同一區域,減少送餐的里程。
送餐的交通工具也很重要,餐飲外送業者Deliveroo的政策是,限制某些地點只能使用自行車和電動滑板車配送,並提供電動車充電站。然而,多數送餐者仍使用機車等燃油引擎車輛。包裝也對環境產生極大的衝擊,研究指出,每次送餐產生的碳足跡,八成六來自包裝,許多公司仍使用塑膠袋和塑膠餐具,即使使用可回收材料,也比餐廳耗費更多資源。專家指出, 鼓勵重複使用包裝以及可回收餐具,都有助減少碳排放。共享空間則有許多永續優勢,包括節省電力、整合供應鏈,減少食材運送次數。
摩根蒂指出,黑暗廚房最大的永續優勢,或許在於收集的數據。業者能夠利用大數據和演算法,根據消費者訂購的內容和時間,預測並準確滿足需求。
在瑞典和丹麥經營黑暗廚房的Curb公司表示,聰明地運用數據,能讓廚房的使用效率更高,不僅有助減少碳排放,還能減少食物浪費。Curb公司的藤博格(Carl Tengberg)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食材零浪費,這會成為業界仿效的作法。」
數位農業
創造生產、消費、社會3贏
科技已成為農民、零售商和農業學家的核心議題;這項勞力密集、土地密集型的產業,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現代化,正轉向新的概念;充分了解精準農業(precision)、智慧農業(smart)和數位農業(digital)的區別,有助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讓農業更永續。
精準農業起源於一九九○年代的環境保全型農業倡議,是指按照環境條件和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精細準確地調整用水、施肥、播種、農藥的用量和時機,以獲得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精準農業的目標是準確、優化和控制農業的相關事務,因而大量採用自動化技術和衛星定位和圖像。
智慧農業的概念直到近幾年才出現,初步的定義是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包括感測技術、網際網路和智慧化技術,讓農業系統的運轉更有效率,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推動農業永續發展、有效利用能源和保護環境。
智慧農業不僅適用於大型農業公司,也有助促進家庭農場、有機農場和其他小型企業的發展。
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之間的關係密切,而且有許多特點重複;兩者的區別在於,精準農業的本質是綜合式的農業管理系統,智慧農業則比較偏重理念。
至於數位農業,則是把先進技術集中到同一系統,整合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嘉惠農業價值鏈中的農民,對生產者,消費者和社會都有好處。數位農業的本質是從數據中創造價值,透過數據尋找可操作的資訊和附加價值。專家指出,數位農業有助增加產量、節省成本和消除風險,已被許多人士視為農業的未來。
食品科學出招 滿足味蕾兼顧營養
蔬果業者指出,超級市場為吸引消費者並降低成本,往往採購外觀出色以及保存期限較長的產品;這種做法導致農民重視產品的外觀甚於味道,消費者愈來愈難買到真正美味的水果和蔬菜。蔬果供應商Natoora創辦人福比尼(Franco Fubini)指出,超市希望蔬果的保存期限更長,因而選擇特定的品種,例如皮更厚、不容易裂開的番茄,但這些品種的番茄未必可口。
福比尼表示:「農民為了順利賣出產品,培育作物品種時最優先的考慮不是滋味。」
所幸,選擇美味食物的趨勢已再度興起;福比尼指出,他的公司為世界各地許多餐館和超市供應美味的當令蔬果,近來業績持續成長。福比尼表示,美味食物重新受到重視的主因源自餐館,因為廚師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的影響力,帶動人們對美食的追求」。
研究人員同樣功不可沒,他們利用先進的技術生產兼具出色外觀、美味和營養的品種,滿足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需求。
佛羅里達大學園藝科學系教授科利(Harry Klee)以番茄進行研究,分析水果和蔬菜的化學成分和基因。科利表示,植物的味道非常複雜,他希望找出控製香味揮發物合成的基因,運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培育味道更好的蔬果品種。
一些農作物企業則試圖結合最新科技與傳統,研發味道更好的新產品。美國的有機種子公司Row 7正在進行育種計畫,使用傳統的異花授粉技術,結合植物基因組分子遺傳標記,預測各種蔬果的特徵。
Row 7執行長道格拉斯(Charlotte Douglas)說:「有些蔬果難以下嚥,但營養豐富,若能培育出美味的新品種,有助更多人獲取所需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