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元宇宙 數位人誕生了

編譯/潘楠慕  |2021.12.05
1701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元宇宙(Metaverse)是科技領域最火熱的議題之一,簡單來說,元宇宙是個虛幻的虛擬實境世界,使用者可在這個世界裡進行跟現實世界一樣的日常生活行為,例如交談、購物、散步、聊天、看電影、參加音樂會。

許多公司已投入巨額資金探索元宇宙技術,儘管距離實現仍需一段時日,但一些公司正嘗試運用元宇宙的概念,設計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奧克蘭科技公司「靈魂機器」(Soul Machines)創造的「數位人」(digital person),能依據客戶的需求設計,提供客服、宣傳、導覽等服務。

靈魂機器的共同創辦人克羅斯(Greg Cross)表示,該公司希望成為元宇宙的創建者之一。他解釋,元宇宙的概念是讓人類在虛擬世界擁有虛擬替身,但元宇宙也需要「數位勞動力」,這就是他們創造數位人的用意。

克羅斯指出,數位人擁有「數位大腦」,是人類與人工智慧(AI)、機器人和其他新科技間交流的新方式,將可應用在金融、汽車、醫療、教育等產業。此外,人類基於本性,仍比較希望與真人互動,而非機器人或虛擬的人物。因此,研究團隊讓人工智慧擁有人類的外貌,成為擁有「靈魂」的數位人,「我們把靈魂注入機器,這也是公司名稱的由來」。

靈魂機器的另一位創辦人是紐西蘭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教授薩加爾(Mark Sagar),他的職業生涯重心是研究仿真的人類面孔,曾參與《阿凡達》(Avatar)等好萊塢電影的人臉特效製作。後來,他開始研究如何建造能夠具有自主控制和表達能力的角色,整合情感計算、生物工程、神經科學、機器學習等的專業技術,創造AI數位人。

薩加爾指出,數位人涉及的技術包括兩大核心,第一個是稱為「虛擬神經系統」(Virtual Nervous System)的作業系統,相當於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個系統能賦予數位人生命,讓他們產生自主反應。另外一個核心是IBM公司的Watson人工智慧技術平台,為數位人提供所需的數據和知識。

克羅斯表示,當元宇宙和數位人的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使用者將可透過這些數位分身執行多項任務。

他強調,創造數位人的宗旨並非取代人類,而是藉此提升各領域的工作效率和品質,並解決某些行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克羅斯指出,以教育為例,全球許多地方面臨師資不足困境,例如紐西蘭就缺乏理科教師。數位人可以扮演「數位虛擬理科教師」,為學生解答物理或幾何問題。醫療服務也是數位人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在缺乏醫生的偏遠地區,「數位虛擬醫生」能向患者提供專屬的醫療服務。

數位人在服務業的前景也令人期待,克羅斯表示,以銀行業來說,客用可能更願意與數位人討論個人的財務問題。此外,如果由數位人擔任客服人員,與客戶發生衝突的機率極低,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數位人也不會產生憤怒或沮喪的情緒,更不會有偏見。

克羅斯指出,所謂「機器搶走人類的工作」的說法過於聳動,數位人其實有許多發展方向,例如用於那些人類不願做,或者無法勝任、成本過高的工作。這項技術能為更多人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和專業知識,對所有人而言都有正面效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