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之間:一本書帶你讀懂世界遺產》
圖/東美出版社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民國102年到日本旅遊時,富士山剛獲得通過列名世界文化遺產,日本舉國歡騰。後來,我又去北海道知床半島旅行,導遊介紹知床半島是列名於世界自然遺產。我當時問導遊,兩者為何不同?導遊說,富士山雖是大自然中的瑰寶,但因為去爬山的民眾很多,不免會留下一些人為的垃圾,所以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比為文化遺產,而非像知床半島能保存著純靜的大自然風光。
當時只知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查全世界各國提出的世界遺產登錄,後來查詢資料,才知道世界遺產還包括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以及同時具備文化和自然條件的複合遺產三大類,也才知道到2020年為止,全球已有1,121處世界遺產。直到最近,讀了李俊融的著作《方圓之間:一本書帶你讀懂世界遺產》,才能完整了解世界遺產的全貌。
遺址遭人為破壞
作者是國內第一位以世界遺產為主題取得博士學位者,條理、章目都很清晰,文字也不學究,值得一讀。
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敘述古代歷史因為戰爭或宗教信仰的關係,許多著名建築、城市或考古遺址遭到人為的破壞,例如項羽一把火燒掉咸陽宮、羅馬尼祿皇帝的「暴君焚城錄」毀掉了羅馬城,中國古代還有「三武滅佛」事件,讓全國佛寺幾乎全毀,即使到了近代文明時期,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還不是一把火燒毀了圓明園,還搶劫貴重文物,讓圓明園至今一劫不復。
後來,大家才開始重視、珍惜人類文明史蹟的維護。據說,法國在二戰時,對德軍節節敗退,為保留巴黎各種古蹟和文明,於1940年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寧可放棄抵抗,讓德軍占領巴黎,也要保護巴黎和它的歷史古蹟。同樣的,1944年,盟軍反攻巴黎,擔任防守巴黎的德軍指揮官,也拒絕希特勒的命令,火燒巴黎後再撤退。
書中還舉出有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和寫《寂靜的春天》的環境保護之母瑞秋‧卡森等人不斷的提倡,終於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成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組織,1992年更正式成立「世界遺產中心 」的部門,專門處理世界遺產的申報事誼。
內圓外方的涵義
本書的後半部,便是敘述 「世界遺產中心 」如何運作,怎樣加入會員國或公約締約國,才能申報世界遺產?如何每年找一主辦國審議各國申報的世界遺產,如何緊急登錄「瀕危世界遺產名單」,可惜還是擋不過各國內戰的破壞,例如阿富汗巴米揚山谷中,屹立1500年的兩尊大佛,竟然在2001年被神學士(塔利班)政權,蓄意以火砲轟擊而全部摧毀,世界遺產中心也憾無懲治辦法。
本書附錄有個各種條約及各國申請世界遺產的相關統計,也說明世界遺產的標誌為內圓外方的涵義,真是一本有故事性,也具有學術性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