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莊桂淦是中國大陸福建省西津畬族小學的校長,17歲那年,他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從沿海僑鄉到閩北貧困山區,守了幾10年,甚至放棄出國繼承家業的機會;如今64歲的他,最放不下的,還是山村裡的兒童,早已過退休年齡的莊桂淦表示:
「只要孩子需要,我就能一直做下去。」
2.
劉淑芬30年的教育生涯,秉持「教育是點燈的工作」,經歷過偏鄉小校尖山國中、市區中型學校忠孝國中、市區大型學校永平高中,以及目前任職的中和高中,每到一所新學校她都思索如何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喚起他們的夢想,劉淑芬的教育理念是:
「點亮孩子學習希望、成就每一位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棒的自己!」
3.
前中華女排舉球員楊怡真2018年時,曾遠赴歐洲加盟義大利超級排球聯賽,今年10月她加盟秘魯聯賽女排強權球隊U. San Martin(USMP),成為台灣排球界加盟南美球隊的第1人;比起技術精進,她更希望吸收與台灣不一樣的南美洲文化與球風,她說:
「我希望趁年輕時多增廣見聞,去了解不同球風、充實自我,把世界觀放大而不是只局限在球技。」
4.
印度有名賣水果的小販哈賈巴(Harekala Hajabba),靠著每天平均150盧比(約新台幣56元)的收入,為他居住的村莊紐帕達布(Newpadadu)蓋了第一所小學;印度總統柯文德(Ram Nath Kovind)11月在總統府頒發蓮花士獎章(Padma Shri)給他,哈賈巴表示:
「我從來沒有機會受教育,不希望村裡的孩子也遭受相同的命運。」
5.
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兪克維從事海事教育長達30年,是首位獲得師鐸獎的海事教育者;他延續父親的教育使命,為打造新的實習船奔走,10年來每一任教育部長上任後,他總是不遠千里前往拜訪,希望爭取足夠預算,讓海事教育實習任務不中斷。兪克維說:
「如果一件事,對於未來的教育發展會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那麼無論有多難,都值得我們去努力。」
6.
美國洛杉磯藝術家馬蒂森(Courtney Mattison)以珊瑚礁脆弱的美麗、牠們面臨的人為威脅為靈感,以「我們不斷變化的海洋」為系列主題,創作大型陶瓷雕塑;她的作品色彩豐富,但最終被完全塗成白色的雕塑包圍,代表珊瑚白化,馬蒂森表示:
「我相信藝術會影響思緒,並可以促使人們以科學數據無法做到的方式,重視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
7.
曾任台南市白河區大竹國小附幼主任的張美惠,長期自編在地化主題課程,創新「異校結盟」主題教學,致力提升幼兒園教學品質,連續19年辦理親子閱讀營活動,培養幼兒閱讀習慣;即使去年退休,她仍繼續於台南大學進修課綱評量相關課程。張美惠說:
「當你看見孩子的需求,就會看見自己的不足;但不能只看見不足,而要化為行動,勇敢去做、去挑戰,才會發現問題。」
8.
荷蘭青年泰默曼斯(Henry Temmermans)11月在高速公路時,看見一輛車失速來回行駛路肩及車道;他從車窗瞄到該駕駛失去知覺靠在方向盤上,於是他加速自己的車,開到那輛失速的車前面擋下它,泰默曼斯的車也因這起事故送修,但他認為犧牲車子救人很值得:
「我當時根本沒有思考碰撞的後果,只是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想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