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01
安慶隆小學時因為一場高燒,導致聽力受損,所幸,他讀國中時遇到良師,鼓勵他在田徑發揮所長,一路練到國手,不僅曾參加3屆聽障奧運,還是中華代表團首位聽奧十項全能金牌;任教於台北啟聰學校的他,也培育學生找到自己的專長。安慶隆認為:
「只要堅持,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困難。」
02
羽球一哥周天成的運動職涯中,曾經歷不少挫折:2012年沒能參加倫敦奧運、2014年連續輸掉10場國際賽、2023年罹患大腸癌;但這些都成為他進步的動力,他不只精進球技,更投身公益,為罕見疾病兒童、偏鄉教育發聲。周天成表示:
「在有好成績、有影響力的時候,就要去回饋,趁自己還有影響力的時候多做公益,才可以影響更多人。」
03
台灣位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為讓大眾有多一點的防災觀念,政府2018年開始引進防災士制度,如今已有3萬名防災士,最年輕的僅11歲,年紀最長的89歲;推手之一單信瑜表示,增進防災能力,在重大災難來臨時,就有能力幫助身邊人,他期許:
「我們希望有更多種子撒在社會當中,讓社會的防災意識和能量逐步上升。」
04
非營利組織衝浪者基金會(Surfrider Foundation)創立於1984年,除了保護海洋免受塑膠汙染,還組成藍水工作小組,在世界各地檢測水質,還有義工協助推廣分會、提出海洋保育政策並執行相關的法律行動,提高人們對海洋危機的認知。成員布利克利(Lauren Blickley)說:
「海洋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我們必須確保沿海水域的安全與清潔。」
05
1994年起,段建珺深入中國大陸和林格爾縣,訪談當地精通剪紙技藝的耆老,讓許多瀕臨消亡的紋飾圖樣,能夠流傳下來;近年他除了整理和林格爾剪紙傳承人的口述史,也創辦和林格爾剪紙傳習所,更走進校園教課。段建珺認為:
「剪紙來自民間,最終也應該回歸服務於當代生活,讓剪紙更好地傳承下去。」
06
巴慶祥從軍中退役後,就擔任醫院巡迴車司機,在工作之餘,他還和妻子一起擔任寄養家庭,照顧過18名寄養孩童;不僅照顧起居,他還會帶著孩子體驗農耕、作畫、出遊等,並為他們拍攝照片、影片,把回憶集結成冊。巴慶祥分享:
「用愛與關懷,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07
2022年,藝術家奧尼羅(ONIRO)透過壁畫作品,把奧勒良道(Via Aurelia)沿線的3個社區連接起來,在他的創作中,充滿綠色植物與人體形態的構圖,希望大眾進入一個人類與自然之間界線模糊的世界,強調兩者間的共生關係。奧尼羅表示:
「我的壁畫除了頌揚自然之美,也呼籲人們採取行動,為後代子孫保護我們的星球。」
08
癌症希望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募髮行動,有8成捐髮者是小朋友,今年12歲的蘇子禔是其中一員,她的母親患有肺癌,外公、奶奶也曾是癌友,在陪伴治療時,她看到家人為落髮所苦,決定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能為癌友加油打氣。蘇子禔的初心是:
「我留了兩年的長髮,就是要捐出來讓化療的小朋友重展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