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城迎曦門見證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圖/鄧榮坤
文與圖/鄧榮坤
距離新竹火車站不遠、位於護城河岸邊的竹塹城迎曦門,一直是旅人的地標,只要看到這座古色古香的城門,就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離城隍廟不遠,拐個彎就能繞進火車站,不會在街巷中迷失。
位於北台灣的新竹市,古名竹塹,而竹塹的由來始於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淡水同知徐治民以刺竹環植為城;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當地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後,開始重新堪定地基,次年興工,在一片荒漠之地中構築了周圍八百六十丈,高一丈五尺、深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外,也在四個方位邊陲建立了四座城樓,分別為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每當日出日落時分,民眾駕著牛車或步行進出城門的樣貌,為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人文風光。
竹塹城護衛著竹塹居民的生活,也見證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演進。遺憾的是,日治期間,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計畫而於一九○二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留下東門迎曦門,在這片土地上承載著昔日的歲月滄桑。
深研地方文史多年,人稱方佬的中年男子說,竹塹地名由來有二,清朝治台初期,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而有「環植刺竹為城」的歷史;再者,新竹平原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地名可能來自「竹塹社」,也因為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又位居於台灣的西北方,特殊的地形與地理位置也造就冬季狂勁的東北季風,所以竹塹又有「風城」之稱。
迎曦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也是新竹的文化象徵地標。城門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城牆上鐫刻著時任署理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所題的「迎曦」二字,城座是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顯得十分厚實。初期的城樓原為木構建築,幾經修建後已改為混泥土結構,二十四根立柱撐起了歇山重簷式的結構與燕尾起翹,簷下懸掛著精雕吊筒,為忙碌的生活增添一分美學。
現今的迎曦門前,設有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露天市民廣場,地上地下各一層的展演場所,提供街頭藝人展現才藝。順著階梯走進地下一層,有一座罕見的船首石。此為一九九九年四月,東門城廣場進行美化工程時所發現。這塊巨石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如同雙尖形船首狀,是目前台灣僅見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橋墩。護城河橋墩遺址含括的歲月風華,見證了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令人於探索竹塹歷史的行旅中,再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