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竹塹城迎曦門

文/鄧榮坤 |2021.10.05
1988觀看次
字級
竹塹城迎曦門見證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圖/鄧榮坤

文與圖/鄧榮坤

距離新竹火車站不遠、位於護城河岸邊的竹塹城迎曦門,一直是旅人的地標,只要看到這座古色古香的城門,就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離城隍廟不遠,拐個彎就能繞進火車站,不會在街巷中迷失。

位於北台灣的新竹市,古名竹塹,而竹塹的由來始於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淡水同知徐治民以刺竹環植為城;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當地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後,開始重新堪定地基,次年興工,在一片荒漠之地中構築了周圍八百六十丈,高一丈五尺、深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外,也在四個方位邊陲建立了四座城樓,分別為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每當日出日落時分,民眾駕著牛車或步行進出城門的樣貌,為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人文風光。

竹塹城護衛著竹塹居民的生活,也見證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演進。遺憾的是,日治期間,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計畫而於一九○二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留下東門迎曦門,在這片土地上承載著昔日的歲月滄桑。

深研地方文史多年,人稱方佬的中年男子說,竹塹地名由來有二,清朝治台初期,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而有「環植刺竹為城」的歷史;再者,新竹平原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地名可能來自「竹塹社」,也因為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又位居於台灣的西北方,特殊的地形與地理位置也造就冬季狂勁的東北季風,所以竹塹又有「風城」之稱。

迎曦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也是新竹的文化象徵地標。城門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城牆上鐫刻著時任署理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所題的「迎曦」二字,城座是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顯得十分厚實。初期的城樓原為木構建築,幾經修建後已改為混泥土結構,二十四根立柱撐起了歇山重簷式的結構與燕尾起翹,簷下懸掛著精雕吊筒,為忙碌的生活增添一分美學。

現今的迎曦門前,設有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露天市民廣場,地上地下各一層的展演場所,提供街頭藝人展現才藝。順著階梯走進地下一層,有一座罕見的船首石。此為一九九九年四月,東門城廣場進行美化工程時所發現。這塊巨石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如同雙尖形船首狀,是目前台灣僅見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橋墩。護城河橋墩遺址含括的歲月風華,見證了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令人於探索竹塹歷史的行旅中,再三思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