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台灣文學糧倉

文/丹青 |2025.09.12
62觀看次
字級
開幕特展。圖/丹青
古樸的磨石子樓梯。圖/丹青
一樓休閒區。圖/丹青
台灣文學糧倉現代化的黑色大門。圖/丹青
二樓展間的木構屋架。圖/丹青

文/丹青

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是蒐藏、研究、閱覽台灣文學的主要機關,近年來逐漸擴張據點,以「一機關多館所」的模式,持續深化推廣台灣文學。

二○二一年,所管轄的「齊東詩社」擴展為「台灣文學基地」,提供文學交流展演及作家駐村,也是台文館在台北的第一個據點。第二個據點,則是今年六月剛剛開幕的「台灣文學糧倉」,作為推動文學跨業展出、創作者交流、國際文學對話之平台。

位於杭州北路的台灣文學糧倉亦頗具歷史價值,前身是日據時期愛國婦女會所創辦的「私立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的校舍。戰後,國民政府因其地近樺山貨物驛站(後改為華山車站),轉做為省府「糧食局台北事務所兼倉庫」,負責國內外糧食集中儲放及配送、調度的任務。

一九四九年改建校舍為辦公場所兼倉庫時,因台灣尚未從戰火中恢復,故沿用許多日人留下的建築材料和構造,伴隨台灣匠師的施工技術,形成特殊的混合風格。

之後,此房舍經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資料館等單位短暫進駐。二○一六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後,交予國立台文館,並於二○一九年啟動調查研究及歷史建築修復,保留空間的歷史脈絡,命名「台灣文學糧倉」,作為其在台北的第二個館舍。

台灣文學糧倉最大的建築特色,為二樓屋頂的大跨度木桁架,此外亦保留了日據時期梁柱與牆面的工法與材質。空間修復再設計部分,則以相對簡約的混凝土、金屬材料,造就場域新面貌,同時將原先封閉的紹興北街立面打開,引光入室,重新建立街廓與建築的關係。此外,也保留舊式磨石子樓梯與新式玻璃電梯並陳,讓當代元素與歷史建築和諧交會。

台灣文學基地致力於「文學的日常」,推動國際作家駐村等計畫;新啟用的台灣文學糧倉,則進一步將空間及軟體作為展示與推廣的介面,開展文學跨域、創作育成與國際交流的任務。

目前台灣文學糧倉分為兩層樓開放空間,一樓設有「文學沙盒」、「文學跨域提案所」,供創作者交流、展示與提案;二樓的「文學展間」為策展空間,「文學跨域舞台」則為展演、講座與跨域實驗的場域。整體空間設計呼應「糧倉」意象,寓意文學為思想的儲糧,更為未來創作儲備能量。

喜愛台灣文學和歷史建築的民眾,有空可以來到台灣文學糧倉,享受建築之美,同時感受文學對心靈的啟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