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梯與瀑布,為〈最後的審判〉營造出立體的空間景觀。圖/陳雲和
莫內的〈睡蓮〉綻放在池中,與上方參觀的民眾相映成趣。圖/陳雲和
文/陳雲和
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位在日本京都北山區,是由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以水和清水模結構搭配陶燒的名畫,建構出一座獨特的露天藝術庭院。
這座於一九九四年完工的名畫庭,在有限而不規則的三樓高開放空間裡,用清水模打造坡道、階梯和流水造景,再將八件名畫以陶燒複製成大小不一的尺寸,展現在特定的牆面,包括莫內〈睡蓮〉、鳥羽僧正〈鳥獸人物戲畫〉、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雷諾瓦〈陽台上〉,還有三層樓高的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以及隱藏在牆面斜角的梵谷〈星空下的絲柏路〉。
今年初夏前來參觀時,過了收票口,只見長長的水池裡,莫內的〈睡蓮〉在晨光中閃閃綻放;緩緩走上斜坡道,左前方牆上〈最後的晚餐〉倒映池水中,上下對應的畫面,是個難得的賞畫經驗。右邊一面牆上,鳥羽僧正以誇張隨興手法描繪心中的鳥獸神情;坡道拐彎處,一方鏤空牆面正好攬進外界樹影……
順著樓梯往下走到底層,抬頭仰望,頭上青空蔚藍,左前方〈最後的晚餐〉隱約在望,右邊三樓高的巨幅〈最後的審判〉巍巍聳立池面;從高牆流下的瀑布,隔絕了外面的喧囂聲,上方遊客則成為電影中的虛幻人影。我坐在椅子上,聆聽瀑布淙淙,思索著上帝審判的規則,恍如置身在3D畫作裡。
回到二樓,周日有市集,通道上一邊擺滿攤位,一邊牆上展示著〈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筆下的人物和眼前來往市集的遊客,形成有趣的呼應。沿著坡道慢慢走到出口處,可見三張小尺寸畫作,站在〈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前,秀拉輕鬆的筆調,讓人感受到假日的悠閒;雷諾瓦〈陽台上〉的人物畫,清新討喜;而〈星空下的絲柏路〉,則彷彿梵谷在尋找的內心安寧之路。
一個位在鬧市的有限空間,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築專業,激盪出如此神奇的藝術庭院,引導著我一邊欣賞名畫,一邊享受光影在建物上產生的奇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