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展示的原住民生活器物。圖/鄧榮坤
坐落於二二八和平公園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有人說,參觀博物館是認識一個地區歷史文化與過往生活的捷徑,從多元的文物,感受歷史場域的特色及其變遷。
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貴族或藝術機構的私人藏品,並不對外開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王室貴族開始於宅邸中設陳列室展示收藏的珍品,但也不會開放給平民百姓參觀。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種類繁多,包括自然、歷史、科學、藝術、戰爭博物館等等,並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之功能。
一九九八年經內政部評定為國定古蹟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簡稱台博館),坐落於清代台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的交叉點,是日據時期唯一能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迭,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既見證了台北的繁華演變,也展現出歷經滄桑的風華。
成立於一九○八年的台博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前身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這棟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至今仍被視為台灣近代難得一見的瑰寶。正面的古希臘多立克式石柱與華麗山牆,以及近三十公尺的中央圓頂塔,是整幢建築的視覺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博館因美軍轟炸毀損。戰爭結束之後經過整修復,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改制為「台灣省博物館」,隸屬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樓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二樓仍為博物館展示之用。四年後,再次易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一九九九年,因台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當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管理,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而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緩步走過台博館展廳,豐富而多元的藏品,如坊間傳說於其生前所繪的〈鄭成功畫像〉、反映十八世紀初清朝治下台灣樣貌的長軸〈康熙台灣輿圖〉,甚至是抗日時的「台灣民主國旗」,或是原住民族留下的器物……目不暇給,令人長久徘徊駐足,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