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小南媽媽告訴我:「袁老師,小南不會留意身邊的狀況,集合排隊永遠是最後一個,叫他也拖拖拉拉的,完全沒有時間觀念。」
小北老師跟我抱怨:「小北總是慢半拍,其他同學都去集合,他還在座位上東摸西摸,完全沒有時間觀念,是個名副其實的遲到大王。」
幼稚園大班的小南與小學三年級的小北有著類似的困擾,但兩人的特質與診斷完全不同:小南是輕度自閉症,小北則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因此,對於這兩個「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的建議與策略,自然也是南轅北轍。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時間觀念」是什麼,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一般而言,初生寶寶最初對時間的感知,來自於規律的肚子餓,還有白天與黑夜的變化。
幼兒時期,寶寶開始能夠理解事物的先後順序,並且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明白「現在」是什麼;而大約要到四、五歲之後,才會漸漸知道「春夏秋冬」、「昨天、今天、明天」代表的意義,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寶寶們至此才對「時間」這抽象的概念有比較具體的認識。
等到六、七歲時,孩子開始學會看月曆、日曆與時鐘之後,就具備了時間管理與規畫的能力。
而眼下小南的問題在於他的自閉特質,無法明確感受到周遭情境的變化,時間觀念發展落後,僅僅知道白天、黑夜的不同,只有「今天」與「現在」的概念。因此,固定且規律的作息,比較能讓小南覺得安心及有歸屬感。
若我們希望集合排隊時小南能及時跟上,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固定時間集合,固定以排隊時吹哨子作為聽覺提示,或以揮旗子作為視覺提示,把這些策略當作小南與外界連結的橋梁。這樣,就算小南因為自閉特質不能注意周遭狀況,練習之後,還是能做到準時跟上隊伍。
至於過動的小北,認知與時間觀念正常,能看得懂月曆、時鐘,之所以會成為遲到大王,重點在於當他處於充滿刺激的環境中,大腦容易被各式刺激所吸引,無法專一執行當下必須完成的任務。比如,上學要出門了,卻突然被牆上的壁虎吸引,忘記自己正在穿鞋、拿書包的動作,反而停下來逗弄壁虎。這樣一來,怎麼會不遲到呢?
而像小北這類孩子,除了無法克制被其他事物吸引的衝動外,通常也合併了組織能力弱、時間感較差等問題。那該怎樣幫助他呢?
首先,必須讓小北覺察自己的問題,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策略。比如,在固定出門的時間設定鬧鐘,時間一到,慷慨激昂的鬧鈴聲,可立即將他從「壁虎的異想世界」中拉回現實,回到出門的常軌中;而在學校排隊集合時,老師可以大聲倒數計時,或以集合哨音將小北的注意力拉回正在進行的活動上。
平時,則可協助小北練習自我提醒、克制衝動、培養時間感、學習時間管理、加強組織能力等。例如「培養時間感」的練習,目的在強化孩子對時間長度的感受,可進行的活動如:「猜猜過了多久時間?」、「等一下是等多久呢?」這對孩子未來做時間規畫也會有幫助,使他們能較為精準地拿捏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幾件任務。
最後,也不要忘記善用計時器、行事曆、鬧鈴等,有助於時間管理的好幫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