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放手的勇氣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2025.03.25
272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說實話,我一直以為「運動」這件事與我無關。從小到大,我的體育課基本上就是一場「求生遊戲」──能不跑就不跑,能不動就不動,甚至連躲避球都是躲字當頭,從不想去接球。畢竟,運動這種事不是人生來就會的嗎?為什麼有人可以輕輕鬆鬆地跑步、揮拍、投籃,而我光是暖身就氣喘吁吁?

可是,歲月總是不饒人,尤其是當健檢報告攤開在眼前,紅字標示出來的那一刻:血壓、膽固醇、血糖全軍覆沒,醫生語重心長地說:「該運動了。」那語氣,就像媽媽看到小孩考試成績不及格一樣,帶著無奈又嚴肅的表情。

於是,我硬著頭皮踏進健身房,開始了我的重訓之旅。剛開始時,每個動作都像是一場「生死搏鬥」,啞鈴拿不穩、深蹲起不來,每次練完都覺得自己骨架都要散了。還好,我的教練非常有耐心,不但一步步指導,還會在我做到一半想偷懶時,用溫柔又堅定的語氣說:「再一下就好!」(這句話十之八九是騙人的,因為那個「一下」往往變成十下。)

練了一年,我驚訝地發現,我竟然開始喜歡上這種感覺!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感受到肌肉的緊繃與力量,甚至看見鏡子裡的自己站得更直、走得更有力,我才發現,原來運動不只是健康數字的改變,更是一種對自己身心的掌控。

然而,變數來了。

我的教練要出國旅遊,留我一個人在健身房自生自滅(好啦,其實他很有職業道德,出發前還特地交給我一張詳細的運動菜單,叮嚀我一定要乖乖練習,不要偷懶)。但我當下只想到一件事:沒有教練的日子,我該怎麼辦?

突然,我開始懷疑自己:動作會不會做錯?重量該怎麼調整?沒有教練在旁邊提醒,我真的能夠自己練習嗎?這一瞬間,我好像變成一個離開父母照顧的小孩,不知道該怎麼過日子。這讓我想起了那些「直升機父母」。

我在學校服務時,常常遇到對孩子無微不至、凡事親力親為的家長。他們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太過擔心,害怕孩子做不好,害怕他們受挫,於是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好。特別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家長的焦慮更是加倍。

記得有一位媽媽,每天幫孩子整理書包、準備文具,甚至連午餐都親手餵到嘴邊。我試著勸她:「試試讓他自己來吧,慢慢學,不一定會馬上成功,但他會進步。」她皺著眉頭說:「可是他做不好,會不會影響學習?會不會被同學笑?」這話聽起來耳熟極了,不就是我面對健身房裡器材時的心情嗎?

但那位媽媽後來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她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吃飯,哪怕一開始慢吞吞,還會把食物弄得滿桌都是,但孩子終究學會了。當她看到孩子第一次自己完成這些事,帶著驕傲的神情時,她笑著告訴我:「原來,他真的可以。」

這讓我明白,放手不是不管,而是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有空間去探索、犯錯,然後從中成長。想到這裡,我決定勇敢一點。

第一天沒有教練的訓練,我走進健身房,拿出菜單,對自己說:「就照著來吧!」深蹲、硬舉、肩推,一個一個練下來,雖然心裡還是有點沒底,但當我完成所有動作,擦著汗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我知道,原來,我真的可以。

當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書包,當我學會自己健身,這些過程都有一個共通點:我們都曾經害怕、懷疑,但真的放手去做,才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

所以,無論是健身還是教養,我們終究要學會相信。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當我們願意放手,真正的成長才會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