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只要再忍兩年,我就要搬出家裡了!」這是他對媽媽說的話。
他自小學診斷出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媽媽全心全意的陪他成長,感情極好。高一的他,開始打工,會用LINE跟老闆排班,聽同事的建議改進做法。白天服用「利他能」專注課業,下課後直奔打工地點,回到家常已九點多。他癱在沙發上滑手機,不想說話,更不想被叫去洗碗。
媽媽喊了兩次,他終於不耐煩地頂嘴:「我今天上課又打工,已經很累了,妳還要我做家事,是想讓我過勞死嗎?」媽媽心頭一震,轉身回房,眼眶泛紅。她沒說出口的是:「媽媽這輩子,也從沒偷懶過啊……」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媽媽時,她帶著疲憊又糾結的情緒來諮詢。「我覺得他變了,一點都不體諒我,還說我控制他。我只是希望他在家幫點忙,他卻覺得我對他有敵意。」媽媽說。
見到孩子時,他話很多,一臉不滿。他說媽媽把他當小孩,限制薪水、沒收手機,甚至與爸爸「聯手」對付他。
「那你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嗎?」我問。他點點頭:「我自己找工作,沒人幫我。我覺得我很有能力啊!」我認同:「你在外像個大人,這很棒。但在家裡,你表現出大人的責任感了嗎?你累,媽媽也累啊。她從小陪你成長,是你的生活導師,現在只是希望你能幫一點忙而已。」
他沉默,我接著說:「你知道物理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嗎?你對媽媽有多生氣,媽媽就有多失望。你有多難過,媽媽也一樣,只是沒說出口罷了。」
青少年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常有內外不一致的落差。
在外,他們能應對主管交辦、朋友情緒,也獲得成就與認可;但一回到家,潛意識仍渴望被當小孩般照顧與包容。這時媽媽如果要求他們分擔家務、設定界線,就會被視為「變了」。
然而,媽媽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孩子也改變了。你開始成長,有了能力,就需要開始練習承擔。媽媽不再是唯一的支援,而是逐漸退到幕後,讓你獨立撐起生活。這交接的過程並不容易。雙方都沒有手冊,媽媽在學放手,孩子在學接棒,中間常有拉扯與傷心。
我對他說:「你討厭媽媽把你當小孩,那你有沒有表現出讓人信任的成熟?打工賺錢很好,但大人不只是會賺錢,也要處理家庭責任、人際衝突,還有和父母的關係。如果你只想享受自由,卻不願承擔責任,那只是換一種方式當小孩而已。」
他嘟囔著:「我也知道媽媽對我很好啦,只是,有時候真的覺得被限制,很煩。」我點點頭:「可以煩、可以生氣,但別忘了,媽媽不是敵人。」
親子關係的轉變,不會在一夕之間完成。當孩子開始脫離依賴,媽媽也會不安、失落,甚至用「多管一點」來填補無力感。而孩子可能因此更反抗,形成惡性循環。面對這段轉變期的內外落差,家長其實也不必太心急,別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青春期的摸索與撞牆。與其用責備、要求去對抗,不如用不帶情緒的語氣,以真誠而嚴肅對待成年人的態度,來回應他正努力建立自我、尋找方向的歷程。
給彼此一點時間與空間,在包容與界線之間,找到新的親子平衡,或許比爭吵更能讓孩子真正理解「成長」是怎麼一回事。破冰的第一步,往往是一句誠懇的謝謝,一個默默完成的家事,或一次坦白的對話。
媽媽不完美,孩子也不是天使。但曾經建立的信任,不會平白消失,只是被誤會暫時遮蓋了。願每個在轉大人路上的孩子,也學著轉心,用成熟與體諒,慢慢修補與父母間那座愛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