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瑞琪
有界線的親子關係是讓彼此都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並在充分的溝通後達成共識。
前幾天在朋友臉書看到她憶起陳年舊事,她說,她的孩子在青春期時曾發過一頓脾氣,讓她至今仍無法忘懷;而我,在看完這個故事後,內心也產生很大的觸動。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家裡有一項大家心照不宣的「家規」,那就是:逢年過節全家一定要先回老家去探望長輩,接著才能做其他的事。有一年中秋節,孩子已經跟朋友約好了(可能是學校的分組報告,大家找不到時間一起討論之類的),懇求父母能不能讓他不回老家,幾經爭取,爸爸就是不同意,最後,這孩子還是乖乖地跟著父母行動。孩子一到老家發現伯父家的兩個堂哥沒有出現,就跟父母生起了氣:「堂哥都可以不來,我為什麼一定要來?」
這個例子很鮮活地讓我們看到為人父母者常犯的一個錯誤:把孩子的時間當作自己的,在規畫全家活動時自動就算進去了,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也許在父親心中,逢年過節探視長輩是他心中「雷打不動」的優先事項,但孩子的生活中可能有其他重要的事,那些事難道不值得尊重嗎?
我觀察很多家庭,發現很多父母,特別是四年級、五年級生(1950~1960年)成長的那個年代,總是被教導「愛就是捨棄小我、完成大我」、「愛就是犧牲、奉獻」。許多人深信,論到孝順、愛與照顧,唯有委曲求全,甚至放棄自己的一切欲望。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看見:很多人在這種「犧牲奉獻的愛」裡感到窒息,有些人則在「一定要這樣做才叫做乖順聽話」中一次次地失去自己。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家庭成員之間「缺乏界線」惹的禍。
看到這裡,我猜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已經開始產生了焦慮:「難道我不能表達身為父母的一點期待嗎?」、「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我不希望孩子走我曾經走過的崎嶇道路,不行嗎?」當然可以!只不過,父母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像說故事一樣,把自己的經驗娓娓道來,或者,有理有據地提供你的觀點,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的意見是不容反駁的,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界線」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隨著民主、人權開始受到重視而自然產生的。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有自己的完整人格,父母要侵入孩子的空間或占用孩子的時間時,不能當作理所當然。
有界線的親子關係是讓彼此都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並在充分的溝通後達成共識。對很多孩子而言,假如父母缺乏界線,那些一廂情願的愛就像無形的牢籠,孩子們因為無法逃離,最後只能說謊,或是用其他離經叛道的行為來表示抗議。相信我,這種例子真的比比皆是。
愛不該是掌控對方,而是給予對方「成長為自己」的自由。界線不是拒絕親密,而是讓彼此能在「有共識的範圍」中更自在地靠近。沒有界線的愛,容易變質為控制、依賴,甚至傷害;有界線的愛,才能讓彼此在合理的距離中靠近,進而相親相愛。
「設立界線」不是一種拒絕的態度,而是親子間互相尊重的具體表現。真心希望每一位身為父母者開始學習了解「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延伸」,畫好親子之間的界線;更希望孩子能學會說出:「我不願意被這樣對待」,爭取自己的空間,這不是冒犯,而是一種滿含愛意的勇敢。
所以,不需要再問:「可以偷看孩子的手機嗎?」、「可不可以強迫孩子參與全家的活動?」看完這篇文章的你,相信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