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以潛水方式捕魚,以及採集鮑魚、珍珠。圖/網路
帕切科在在厄瓜多推動永續農業,創造生物多樣性。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糧食生產和農業與地球環境息息相關,永續農業愈來愈受重視;厄瓜多的廚師帕切科(Rodrigo Pacheco)正致力推動創新計畫,打造「可以吃的森林」,希望讓食材「從農場到餐桌」,也就是從栽種到料理的過程都更具永續性。
過去九年,帕切科在厄瓜多卡約港附近開設波卡瓦迪維亞(Bocavaldivia)餐廳,並透過創意永續農業計畫種植永續食材;帕切科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國際植物健康年親善大使,他說:「植物是我們的盟友,它們能協助對抗氣候變遷。」
對帕切科而言,要提升食物永續性,必須減少破壞性的農耕方式,包括過度開墾、焚林、化學肥料汙染、消耗用水等,也須設法扭轉農業現代化過程的負面衝擊。
帕切科正在厄瓜多一處貧脊的土地打造「可以吃的森林」,創造生物多樣性環境;他解釋,這項計畫並非創造人工生態系統,而是尋找當地原有的植物品種,設法讓其復原。帕切科說:「我們把一個完全空曠的生態系統變成一片森林。我們挑選厄瓜多原產的品種,包括紫薯、玉米、可可、木瓜、辣椒、菠蘿、鱷梨、辣椒、南瓜,並聰明地使用土地,確保這片土地的狀況會一天比一天好。」
在「可以吃的森林」裡,帕切科以傳統方式栽種各種作物,且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他表示,這種糧食生產方式有益環境保育;此外,他也倡導「再生烹飪學」(regenerative gastronomy),透過介紹食材讓人了解生命、地球和植物的循環,藉此創造人與土地的連結感,提升保育意識,有助對抗氣候變遷。
除了採用天然食材,波卡瓦迪維亞餐廳選用餐具時也以環境保育為出發點,完全不使用塑膠材質的產品,甚至還提供以中空木瓜枝製作的吸管讓顧客使用;帕切科表示,他發現亞馬遜森林傳統部落的原住民使用這種吸管後,決定效法;他認為,以農業天然產物取代塑膠原料,是值得保留並推廣的文化元素。
農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是現代化農業和全球化趨勢﹐導致農民大量栽種特定幾種糧食作物;帕切科指出,可食用的作物超過一千種,但人們經常食用的卻不超過三十種,這種狀況出現在世界各地。他認為,人們必須重新思考這種模式,改變飲食習慣,盡可能讓栽種的植物多樣化。
他說:「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地區正面臨荒漠化危機,生物多樣性正迅速下降,我希望讓我的孩子們有機會體驗這個星球的豐富生態。」
帕切科指出,他非常重視生命的循環,與大自然接觸讓他對植物充滿熱情,也決定善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透過烹飪讓農業成為人與自然的橋梁。
他表示,若能以適當方式生產糧食,不僅不會傷害地球,反而有助生態保育;他說:「樹木和植物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環境,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愈多,就能儲存更多二氧化碳,我們就愈能適應氣候變化,還能解決糧食危機。」
牡蠣礁石
對抗海平面上升危機
孟加拉南部海域的庫圖布迪亞島(Kutubdia Island)正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許多島民被迫遷離家園;除了傳統的混凝土防波堤,研究人員也嘗試運用生態工程技術拯救海岸線;因此,不起眼的牡蠣可能成為對抗海平面上升的英雄。
孟加拉吉大港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喬杜里(Mohammed Shah Nawaz Chowdhury)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可能在二○五○年﹐讓一千四百萬名孟加拉民眾流離失所;為了扭轉這個趨勢,他把希望寄於牡蠣礁石。
牡蠣不僅是庫圖布迪亞島的重要收入來源,更能保護這座島嶼抵禦海平面上升;喬杜里指出,牡蠣礁石的原理很簡單,這種天然防波堤能在波浪衝擊海岸前降低海浪強度,過去在荷蘭、美國已有成功先例。喬杜里正與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牡蠣形成珊瑚礁結構,化解庫圖布迪亞島的危機。
喬杜里坦言,這項計畫面臨嚴峻挑戰,因為孟加拉的環境與荷蘭、美國大不相同。他指出,孟加拉經常受到風暴、颶風侵襲,且全球暖化、海水水溫升高﹐導致海浪的沖刷更為猛烈。
儘管如此,喬杜里仍看好牡蠣礁石的前景;他表示,生態工程不僅能防禦自然災害,還可創造永續生態系統;牡蠣防波堤能過濾﹐保留水中的養分,改善水質並促進海草生長,為魚類提供產卵和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喬杜里指出,牡蠣有特定的生長條件,不能長時間間暴露在空氣或陽光下,也受到水溫、水流速度、酸鹼(pH)值、鹽度及溶氧量的限制,所幸初步調查發現,庫圖布迪亞島擁有建立牡蠣防波堤的理想條件。
喬杜里表示,研究團隊已尋求庫圖布迪亞島居民的協助,因為他們最了解當地潮汐漲落,能夠找出最適合設置牡蠣防波堤的地點;參與牡蠣防波堤計畫的生態工程顧問丹克斯(Petra Dankers)表示,牡蠣聚集生長地區的沉積物﹐能承受季風季節的強勁海浪沖刷,即使有部分區域受損,也能隨著牡蠣的生長而自我修復,這是運用自然力量對抗自然災害的絕佳範例。
尊重海洋 海女絕不過度撈捕
日本關西三重縣的伊勢志摩地區,至今仍保留一項傳統職業:海女(ama);海女文化代代相傳,年輕女性向有經驗的長輩學習捕撈和潛水技術、了解在海中作業的風險、傳承信仰,更重要的是延續尊重海洋的文化。
海洋具有變化無常、狂暴和危險等特質,依賴海洋維持生計的人們往往對海洋充滿敬畏,海女也是如此;海女多以捕捉貝類等海洋生物維生,但她們通常在沒有氧氣瓶、不穿潛水服的情況下作業,風險極高。她們的頭套上繡有星型符號,可以一筆畫成,涵義是希望進入海中作業的人能順利歸來。另外一種漁網符號的寓意,則是期盼在海中免受沙魚攻擊。
職業攝影師小野愛子(Aiko Ono)正投入保存海女文化的行列,她不僅運用自己的攝影專長記錄海女的各種面貌,也入住志摩半島,向一群年長的海女學習,親身體驗海女的生活。
關注海女文化的專業潛水員沃爾納(Kimi Werner)則表示,她在海女身上見到人們如何與海洋共存,以及如何維持生態平衡。她表示,傳統海女不穿潛水服、不使用氧氣瓶,無法在海中長時間作業,且徒手捕撈,目的就是避免過度捕撈;她們向來尊重海洋,只捕撈維持生活所需的數量,一些地區還要求海女每年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捕撈,這些保育海洋資源的做法值得學習。
最近數十年來,高齡化、人口外移、高風險等因素,讓海女產業逐漸式微;據統計,日本的海女人數在六十年前約有六千人,如今已不到兩千人。由於缺乏年輕一代接班,這種潛水捕撈的技術已出現斷層;為了維護傳統和振興地方產業,文化保育組織正推動把這項產業轉型為觀光業,保存珍貴的文化,日本政府也推出補助措施,希望吸引更多人從事這項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