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01
美國喬治亞州一名男子貝利(Tylan Bailey)高中畢業後,便在海托爾小學(Hightower Elementary School)擔任校工;一直懷抱大學夢想的他,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大學學業,並獲得教育學位。日前,他受邀在海托爾學校畢業典禮分享他的故事:
「我告訴孩子們,要超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提前迎接他們的祝福。」
02
陶藝家劉榮輝創作靈感多取大自然元素,以多層次的浮雕及鏤空造型,呈現半立體的山水畫視覺;以陶泥為雲的系列創作,近年備受肯定,如〈雲中石〉便在西班牙「第10屆達拉維拉國際陶藝雙年展」中,勇奪「現代陶藝」類首獎,劉榮輝表示:
「這20多年來,我一直在做陶,做陶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生活樣態,讓我誠實面對自己。」
03
美國有位名叫樂芙(Eleanor Love)的醫師,從2年前還是醫學生時,就常出入陌生人婚禮現場,蒐集剩下的花朵和裝飾品,實踐「向日葵計畫」(The Simple Sunflower),將美麗的花和裝飾品送給住院病人。樂芙在醫院的導師福絲特(Robin Foster)表示:
「我的確認同鮮花對患者康復有幫助。患者也會因為感受到這層體貼,內心充滿希望。」
04
新冠疫情來襲令百業陷於停頓,作家洪震宇卻認為這是個轉機,他在5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中,分析台灣12處案例並為地方創生提出教戰守則;洪震宇強調,台灣一定要趁此時創造品牌的風土經濟,他說:
「這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風土特質,也是迎向未來的基礎。」
05
花蓮在地點心店「杜倫先生」的店長曾瑋亮,因為熱愛棒球,結識不少基層原住民球員,除了贊助球隊運作,也教導偏鄉孩童烘焙技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拉拔弱勢孩童成長,是他最大的願望,曾瑋亮說:
「希望可以開創出更大的事業體,讓這些偏鄉弱勢孩童長大成人後,能夠不靠補助,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06
美國矽谷一名台裔少女陳孝儀(Fiona Chen),在過去15個月的居家避疫期間,除遵守防疫措施,她也發揮自己的專長,並隨著疫情需要,做不同類型的社區服務,如幫忙送餐、製作愛心派義賣、募集物資、在線上教學防身術等,陳孝儀表示:
「大開眼見,學到學校沒有教的功課,這一年多不算白關。」
07
「單親媽媽雖然辛苦,但過去受到許多人幫助,我也要幫助別人!」40歲的單親媽賈芷琳今年在嘉義縣鹿草鄉開設「幸福食堂」,沒想到國內疫情爆發,生意大受影響,但她仍一本初心,免費提供限量的假日愛心便當,讓需要者得溫飽,賈芷琳表示:
「在我最艱困的時候,人家不吝於助我,如今我有整冰箱的食材,就想到那些挨餓的人!」
08
石雕藝師卓文章少年就開始學習技藝,投身石雕逾40個年頭,已完成上千件石雕作品,每件創作的心路歷程亦有所不同;受母親是觀音虔誠信眾影響,他對雕刻觀音法相情有獨鍾,是台灣目前雕塑最多尊石雕觀音的藝術家。卓文章說:
「石雕是『減法』的創作過程,透過一刀一鑿慢慢雕刻出形狀,展現作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