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整理/黃思維
1
趙啟宏是台灣手搖飲料清心福全第二代經營者,他從基層門市工讀生做起,一步一步歷練,再接下家業重任。上任後,他致力推動企業轉型與升級,不只保留傳統茶飲,更積極開發新產品。此外他也非常重視企業責任,推行環保材質、綠能轉型,展現經營者對地球與消費者的用心。趙啟宏說:
「有夢敢去實踐,就有改變未來的希望。」
2
果農林峻毅來自雲林古坑麻園村,原本打算回家鄉承接父親工廠,卻因不忍祖父母的柳丁園荒廢,2017年毅然接手1.5甲有機柳丁園。他為了活化土地利用、協助青年從農,建立「農地銀行」與「智慧農機社」,推動友善耕作與耕作機具共享,2024年入選「百大青農」。林峻毅表示:
「農村不是退路,而是未來的路。」
3
台灣原住民舞者、編舞家布拉瑞揚(Brayeriyang)出身台東排灣族,曾加入雲門舞集,歷練出紮實且富有文化深度的舞藝。2015年,他創辦布拉瑞揚舞團,致力發掘原住民文化、身體語言與當代舞藝的結合;透過真摯且有力的動作、肢體表達、空間運用,傳達出原住民歷史、文化、自身故事與集體記憶。布拉瑞揚表示:
「認真,過生活,輕鬆面對任何困難。」
4
2003年,國中二年級的湯博富在苗栗通霄小鎮的網球場邂逅滑板,原本與籃球、電玩為伴的他,被滑板的挑戰性深深吸引,隨著興趣逐漸加深,他與朋友向通霄鎮公所請願,催生「陳俊安滑板公園」,成為當地滑板核心基地,他也開始在滑板場免費教學,引領新生代孩子加入滑板運動的行列。湯博富說:
「若有夢想,就要敢付出真心與行動。」
5
年僅30歲、外型亮眼的香港女孩辛婥琳(Michelle)是香港組織「First Code Academy」(FCA)創辦人。FCA主要透過一堂堂簡單生動的教學課程,帶領6至18歲孩子進入程式語言的世界。從女童編程工作坊起步,她逐步將課程拓展至香港、新加坡、台灣、澳門、中國多地教學,至今已培育超過1萬5000名學生。辛婥琳表示:
「學會用科技解決問題,就是為未來做好準備。」
6
何康國是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所教師,曾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為了推動華文音樂劇產官學合作,2009年起,他開始帶領學生參與國際藝術節,像是愛丁堡藝穗節、外亞維儂藝術節、澳洲阿德雷德藝穗節等,讓學生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培養實務眼界與專業藝術能力。何康國認為:
「若能敢於付出、敢於向外探索,都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發光發熱。」
7
日本攝影師西本喜美子原本只是平凡主婦,72歲時拿起人生第一台相機。起初緊張、不安甚至不會如何操作,但因家人支持,漸漸地拍出許多溫暖且富趣味性的畫面。74歲後挑戰後製軟體,即使英語介面令人頭暈,但她依然靠練習克服障礙,用創作證明學習永不嫌晚;她於今年6月病逝,享耆壽97歲。西本喜美子說過:
「夢想沒有期限,只要願意付出,就會發光發熱。」
8
新聞主播蕭彤雯長期活躍於螢光幕前,以專業素養與親和魅力見稱。2021年,她檢查出罹患肺腺癌,一度難以呼吸,甚至心生「是不是會死掉」的恐懼。但她仍樂觀向前。依靠每日萬步復健、深呼吸練習,身體漸漸地好轉;她也用自己的故事安慰更多病友,傳達勇敢面對不放棄希望的信念。蕭彤雯鼓勵大家:
「面對難關時,更要練習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