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整理/黃思維
1
現年83歲的比利.G.哈德森博士(Dr. Billy Hudson)童年深陷貧困與家暴陰霾。16歲那年,老師的鼓勵讓他重拾希望,憑藉著後天努力不懈、好學不倦,後來成為美國范德堡大學教授;哈德森更將過去創傷化為助人動力,2007年創辦非營利組織Aspirnaut,支持弱勢學生學習,啟發逾3000名青年追尋夢想,翻轉人生。哈德森博士說:
「如果有人看見你有價值,你就能攀登高峰。」
2
高松伸是日本當代建築界獨具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幼時在家族寺廟長大,耳濡目染對空間與宗教氛圍產生深刻感知。成長歷程中,他反叛傳統、擁抱創新,以融和機械美學與宗教象徵的建築風格聞名於世,代表作如「Alpha」系列、京都的「歐米茄館」,皆展現對未來主義與精神性的深刻探索。高松伸認為:
「建築不只是外觀,它是情感、是記憶、是對未來的質問。」
3
61歲的琳達.皮徹(Linda Pitcher)曾因癌症手術失去大半鼻子,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長期無法出門與人互動。然而她不向命運低頭,透過認知行為治療逐步走出陰影,並透過素描與藝術重拾對生命的熱情;她更勇敢進入赫里福德藝術學院學習陶藝,從手作中獲得療癒與堅韌。琳達說:
「人生就像陶瓷一樣,裂了,就重來;每天抬起頭,繼續前行。」
4
印度6歲的滑板女孩瓦許納維(Vaishnavi),在學校初次接觸滑板,就被這項運動深深吸引。她每天苦練5小時,靠著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及「永不放棄」的信念,即使面對比她年長、違規的對手,她也從不退縮,讓她在今年最佳俱樂部輪滑全國賽(CBSC)上獲得1金1銅佳績。瓦許納維鼓勵大家:
「只要努力、自律、好好吃飯、天天練習,加上穩定的支持,就能走得更遠。」
5
創作女歌手李竺芯從小就對音樂充滿熱情,她在求學時期勇敢參與各大歌唱比賽,屢敗屢戰,從未放棄夢想。即使一度面臨家人反對與現實壓力,她仍堅持創作、錄音,自學編曲,靠著網路平台逐步累積人氣。今年金曲36以專輯《Suí 水》,一舉奪下「最佳台語女歌手」、「最佳台語專輯」及「年度專輯」3項大獎。李竺芯說:
「創作不需用力,輕鬆做自己,如果得獎,就是最大的鼓勵。」
6
台灣新生代男演員牧森本名蔡秉宏,高中時期體重逼近90公斤,曾因肥胖遭霸凌,為擺脫被歧視而下定決心改變。他以彭于晏為榜樣,開始跑步與飲食控制,成功一年內減掉20公斤,並將這份毅力轉化演員道路上的養分, 2024年演出Netflix《影后》,為角色連9小時苦練,展現出對表演的投入與專業。蔡秉宏認為:
「當決定做一件事,就要用全部的力
量做到。」
7
CATCHPLAY集團執行長楊麗貞今年成功促成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登上知名網路影劇平台Amazon Prime Video,成為首部在該平台上架的台灣戲劇。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她堅信「說得好的故事,就能吸引市場」,並利用3個月時間,說服平台看見台劇中隱含的普世價值,推動台灣影劇走向國際。楊麗貞說:
「內容創作不能只靠平台,更要有開拓市場的能力。」
8
蘭陽博物館資深義工邱境城年近八旬,卻笑稱自己「永遠36歲」,曾在中油任職的他,退休後選擇投入義工服務,至今已15年。他總是主動幫遊客捕捉美好瞬間,加上拍照構圖完整、富有美感,他成了最受遊客歡迎的導覽員;他也因與人互動的快樂與活力,使得他看起來更年輕、有活力。邱境城證明:
「年齡不是限制,唯有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才能在人生下半場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