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01
33歲林建叡從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就學時參與社區營造,畢業後就留在學校旁,與學妹、也是妻子羅婉慈成立「大崎藝農實踐所」,10年來投入社區改造,藉由地方創生創業,在偏鄉扎根。盼能改變官田區年輕人口外移問題的他說:
「青年留鄉與農村共好不是不可能,要做才知道。」
02
台南二中國文科老師張純梅、王欣怡順應潮流,利用國文輔導課規畫Podcast「播客」實作課程,讓學生訪問各行各業後錄製成節目,引導如何用聲音作表情,並運用配樂及富含戲劇張力對話吸引聽眾耳朵。致力於翻轉傳統教育的他們表示:
「錄製Podcast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並融合行銷與企畫概念,成為『懂得說故事的人』。」
03
新冠疫情擾亂全球經濟,但安利大中華市場及公共事務副總裁劉明雄,在美國總部下令全球高階主管禁飛出差的情況下,憑著長達一年的遠距管理,反而讓公司整體業績在逆勢中成長7倍。認為領導者的信念就是成功關鍵的他說:
「當你有十足的信心指出地底下有水時,員工才會卯足全力鑿井!」
04
攀樹師是台灣近年才崛起的新職業。但除了修剪樹枝外,救援空拍機也逐漸成為攀樹師的新興業務。42歲攀樹師杜裕昌,冒著危險將掛在數十公尺高的樹幹,一年下來至少可整救55台空拍機。杜裕昌說:
「有些失主覺得,空拍機掉了再買新的就好,但我會嚴肅地告訴他,這樣做對環境有哪些危害,然後拚命說服失主把它拿回來。」
05
新北市新莊區的大漢家具為知名床墊品牌代工。該公司憑著轉型數位化,2016年在台灣拓展為4家門市,2020年前進亞馬遜。如今,大漢年營業額平均約有15%成長率。大漢家具總經理蕭翊弘表示:
「數位化會引導企業發展品牌,要在大量網路資訊中被看見,勢必要具有差異化。此外,數位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企業要有耐心,並且知其所以然而做。」
06
台中東勢的果農呂俊緯8年前放棄工程師職位,回到老家種植茂谷柑,平日耕作,假日還上課學農業新知,為的就是「透過科學方法,找到農業與大地共存的路」。如今他的果園收成不錯、銷售上也有固定客群,重回百萬年薪行列。他說:
「看見果樹和土地的回饋,以及客人對水果的信任,那是看不到,卻最真心的快樂。」
07
台灣服裝設計師徐明美創立「Madammay徐明美」品牌,運用不同素材、圖騰、印花,以趣味的手法並融合世界流行趨勢,打造出時尚的服裝系列作品,讓30至50歲的女性,在各種場合都能找到完美穿搭。30幾年持續在設計界發光發熱的她說:
「這些年來我的熱忱不曾減少,也不忘初衷。」
08
豐味果品創辦人郭紀舟曾在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念文化政策,回台灣後發揮專長,協助政府草擬台灣文化政策。長時間浸淫在文化領域,讓他思考應該將台灣是「水果王國」的特色,以藝術與人文的方式呈現農友們的特色。他說:
「農友的心地好不好,善良不善良,對我很重要。人是善良的,自然種出來的水果也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