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台灣男高音孔孝誠在6月串聯台、義聲樂家錄製原創歌曲〈我們約定〉(E Una Promessa),他表示,新冠疫情重創全球,導致百業蕭條,希望透過台灣境內與旅居義大利聲樂家的歌聲,傳遞激勵人心的力量:
「作為音樂家的我們,除了沉默接受疫情、無助地噤聲,也希望發揮音樂的力量,為所有努力拚搏的人們發聲。」
02
2015年的八仙塵爆,讓陳薇涵受傷面積達68%、昏睡32天才救回,但意志堅定的她相信「境會隨心而轉」,克服所有「不爽」情緒,傷後復健告一段落就到菲律賓潛水,還到尼泊爾關懷弱勢孩童與僧侶,她以自身經驗鼓勵傷友:
「找到其他認同自己的價值,會發現外在只是一個軀殼。」
03
留學西班牙的藝術家周政緯,2013年自澳門返台後,爬遍台北附近的山,從高空遠眺台北101、紗帽山等地,畫出一幅幅精采畫作,每一筆塗抹中,都有著他對家鄉濃濃的情感投射與理想性的描繪,周政緯表示:
「寫實繪畫有點像在下棋,下一筆該如何畫,如同在下每步棋,是一種自我思考與對話。」
04
泰國11歲女孩史帕特(Seenlada Supat)近日常到綠山野生動物園(Khao Kheow Open Zoo)彈琴給動物聽,她宣稱可藉此陪伴疫情期間孤單的野生動物,也能訓練表演的膽量,表演時她總會穿連身的鱷魚玩偶裝,與四周景色融為一體,史帕特說:
「我希望藉由音樂,讓動物能感到放鬆、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畢竟現在疫情嚴重,沒有人來看牠們。」
05
住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史密斯(Rodney Smith)6年前開始為社區有需求的人免費修剪草坪,並成立一個名為「激勵孩子護理草坪服務」的公益組織,邀請世界各地的孩子幫助缺乏時間、能力或資源的鄰居,維持庭院乾淨。史密斯表示:
「我相信自己是在完成一項上天交付的使命,持續不斷地善待他人。」
06
朱宗慶在1982年創立台灣第一個專業打擊樂團,籌錢辦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一路走來,他並非外界所見般順遂;他坦言,遇到挫折也會有沮喪、悲觀情緒,然而歲月教會他,想擺脫撞牆期泥沼,換位思考是最好方法。朱宗慶表示:
「如果每次都只在意成果好壞,沒有關注到過程,就很容易在成就感與挫敗感間擺盪。」
07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藝術家加連庫許(Uğur Gallenkuş),透過合成相片,告訴世人他所見到的矛盾世界,當有些小孩無憂無慮地吃飯、上學時,某些孩子卻飽受戰爭、飢餓等問題侵擾,他希望透過作品,讓世人正視這些問題,加連庫許說:
「那些在發展中國家生活與掙扎的人,完全有權利像已開發國家一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及和平。」
08
以色列一位女子瑪阿雅,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倖存者,地震發生時她被飛石擊中下巴,不能說話、進食,連喝水都困難,虛弱到無法行走,所幸被當地年輕人蔣偉發現,在他的幫助下,徒步12小時走到通車地區,並得到及時的醫治,瑪阿雅說:
「人類的友愛互助可以跨越種族、超越語言,我的經歷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