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聖綸
1 49歲的吳旻融住在宜蘭,原本是一家餐廳的小開,不料餐廳倒閉,生活巨變讓他下決心「把爸爸的事業拚回來」,一路從店員拚到擁有中南部數十間店。事業有成後,他化身「披薩叔叔」,年年自掏腰包捐20萬獎學金,貼補清寒國中生。他說:
「叔叔用一點微薄的力量,點燃你們的希望,現在取之於社會,將來也要用之於社會。」
2 高雄企管顧問公司主管劉誥洋,8年前「東漂」到台東,看見在地青年人口流失問題,決定在舊糖廠廠長宿舍,打造宜花東首個共享工作空間「邸Tai Dang(閩南語意:在台東)」,將其發展為在地小型創業團隊發展據點,並協助擘畫台東觀光、地方創生。他說:
「青年回鄉的留與流,是翻轉地方起點。」
3 72歲的雕塑家王英信投入藝術創作近半世紀,卻鮮少人知,他曾是拳擊國手,壯年才決心換跑道,用打拳的手捏出雕塑作品,曾獲台陽美展金牌獎、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等殊榮。退休後,他在南投「王英信美術館」當導覽員,一心投入雕塑藝術的他說:
「藝術創作也會隨年齡增長,體力、生產力下滑,但不太限制場域,就算年逾7旬仍可退而不休,忠於所愛。」
4 「台灣凝愛關懷弱勢協會」祕書長洪惠月是全職家庭主婦,在當義工過程中,發現偏鄉學生缺乏課後輔導資源,學校安親班也不符合家長需求,遂與幾名義工共同創立台灣凝愛關懷弱勢協會,除協助課後輔導,也關注學生品德教育。洪惠月說:
「能收到服務對象回饋加入義工,覺得很有成就感,就算再累,也會繼續辦下去。」
5 苗栗木工劉志謙,致力活化雲林縣虎尾鎮的「建國眷村」,不僅開設「自然生活工坊」教木工,更到學校兼課,向學生傳達保留眷村歷史的責任。他在3年前成立公司,幫助眷村辦市集、藝術入村等活動,並帶動店家進駐,為當地營造生活圈。劉志謙說:
「這裡過去就是個生活的眷村,而我想做的地方創生,是讓一個地方能夠重新被看見、被使用。」
6 56歲退休校長陳安明花了10年,在故鄉宜蘭縣打造心目中的夢幻園地,將南澳鄉金洋村2甲多的旱地,蛻變成美麗的「那山那谷」露營區;美麗而靜謐的山地部落綠樹環繞,有如一顆遺落山林間的閃亮珍珠。為人生下半場增添精采的他說:
「退休不代表就是休息,而是進入人生的另一個歷程。」
7 留美生物學家林芳儀,8年前從台北搬到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當農夫,並推出「農田裡的科學計畫」,讓消費者了解生產過程。曾有大學生來當義工參加活動,下田撿1小時福壽螺就喊累,才知道友善農作的人力成本不容小覷。她說:
「活動結束後,消費者會持續關心種植的土地,人與土地連結起來,很多事就變得可能。」
8 台灣首位身障系YouTuber椅人(Chairman),大學時發生車禍重創脊椎,造成半身癱瘓,剛開始常想著「死一死算了」。但2年前他決定轉念,拋棄負面思惟,成立頻道,分享自己勇敢挑戰攀岩、開車、衝浪等,如今累計超過2萬人訂閱。他說:
「我想讓大家了解,輪椅族也和大家一樣,需要從生活中找到快樂,可以勇敢踏出去,畢竟沒試過,你怎麼知道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