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鈞堯
過去年餘,新聞報導頭題常是五大洲地圖,再分列國家,以圖表呈現新冠肺炎確診數,台灣除了境外移入,本土病例連續「嘉玲」,成為防疫模範生,世界論壇紅人、友邦發言支持率高,為我有生之年難得一見。
值此同時病毒悄悄改變基因型態,英國變種也好、印度變異也罷,戰鬥力、感染性大幅提升,台灣仍以舊招對抗新怪,「超前部署」頓成「慢郎中」,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各國友人紛紛問候,位置移轉快,一時間渾如夢境。新聞頭題捨棄世界版圖,而就台灣縣市統計確診數,未被病毒攻占的縣市愈來愈少,離島終於設置快篩,為醫療不足情況做了防患。
內外交逼,約莫如此。
父親期待已久的壽宴本訂於五月二十二,取消。十五拜拜,家人小聚,取消。文友聚會、唱歌抬槓,取消。我五月中帶食糧、蛋糕探望父親,並寬解他,壽宴或將延到七月,安全為尚。母親過世後,鮮少社交活動的父親生活單調,我有時故意超前部署預告二月到阿里山、七月回金門老家、八月三重朋友來聚……這些日子在父親生活形成註記,如同我還是學童,巴望周末來臨。關於昨日事、未來事,是我跟父親閒談的重點,而今一一取消,我安慰父親,疫情總會過去的。
父親不愛外出跟他長期勞動有關。少年時種田捕魚,中年移居城市挑磚鑿牆,他的歲月是不斷蹲下、站起以及行走,沒有片刻閒,退休了,不再需要扛起太陽、汗水與厚重,他的名言是好好坐著,該有多好。
我們當然反駁。如果人人如此,人際不熟、經濟不流,財富與進步無以累積,何況是進步?父親觀念根深柢固,他實在想不懂頂烈日流汗水,就為了眼前一片海?那座他年少時代每天早起、冒生命危險,只能勉強圖溫飽的海?所以帶他看海、爬山等,父親常敬謝不敏,有時候同行不為風景,而為了不曾經歷他歷程的兒孫。
因而,我的安慰快捷有用,關於可能的封城與延期的壽宴。待在家中是父親最愛,疫情延燒,確診數儘管修正回歸,每天仍是五六百,在家上班、上課,成為大眾的不得不。
我的人生長期間屬於陀螺狀態,拉扯的線在他人手上,扯開了,評審、演講、座談、參訪、會議等等,搞得我的人生型態糊塗一片,疫情來襲,活動一一取消,習慣轉動的陀螺閒在一邊,還真不像一只陀螺。
關在家抵抗疫情也是內外交逼。不明感染源愈多,意味了前往每一個他處都危機四伏,以前要求家人進家門必須換穿家居服,終於獲得認同,不再數落我機車,酒精隨身攜帶並不是掛在脖子當護身符,凡接觸過都必須噴灑,購物袋、背包等極可能接觸口沫也不要放過。鞋子、門把、玄關等,最容易夾帶不明物,也要灑淨。
門外,確診與死亡人數不停攀升,出門採買物資猶如戰時搶灘,都踩在生死線上。但我發現,當我專注在個人能力所及的小事上,我就心安了,猶如母親當年煩惱她的女婿、孩子,輾轉失眠之際,這才發現佛可以託孤,一個人孤單之際引起的種種煩憂、寂寥,都可以一一託付,母親不識幾個大字,竟可以背誦〈大悲咒〉,把梵文念成母語,讓我佩服。
不外出,日子真的可以分成上午、中午、傍晚、晚上以及凌晨。以前它們如同滾泥,滾動了但難以管理,如今列管,原來就是生活中大小事,尤其民生大事。我跟已在工作的兒子說,如果你跟他們一樣,我可能也得陪你線上聽課了,我指著螢幕上的中學生,如果你更小,我們就把玩過的、已經收藏裝箱的玩具再一一取出,讓彼此再回味過往時光。
架上的書籍終於重獲主人青睞,灰塵以及內頁斑駁,都說明我的舊症,以為書籍只是買來藏匿,我且找到幾張老照片,當年隨手往書裡一塞,差點塞成天長地久,永無天光。日子慢下來了,但有其節奏,這節奏尤其對應肚皮,當它們咕嚕咕嚕發出抗議。
食材因為珍貴絕少有浪費的時候。櫃子是無底洞也是藏寶圖,往深處探詢,麵條、罐頭、竟然還有未開封蜂蜜,如果過期何妨當作即期,吃一小口沒事便能大口吃喝。
別忘了適時教育,哪款青菜易腐、哪些水果易存,我一一與兒子討論。疫情期間,飲食莫以喜好為先,而應該想著怎麼保本,從容易壞腐的先吃。
關自己在家裡,我們必不能如達摩面壁,定、靜而能悟道,但我們也能從容體會萬物萬性,它們蟄伏日常許久,而今一一為吾輩發現,並且慶幸還能給老父打個電話、給大姊留問候貼圖,給生肖屬虎愛發無名火的朋友、給癖好屬獅愛八面稱王的朋友說,世界要我們暫時安靜。
沒有歌頌災難的意思、也不純粹苦中作樂,而是事情來了,總得有個肩膀跟扁擔,扛起它們,並試著往前走幾步。
既然家門難以出,那麼就在房門與房門之間,敲它們幾下。尤其心頭那片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