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十種幸福之道 佛說妙慧童女經 5 /序章 ② 學會讚美 美好關係從此開始

星雲大師 |2021.04.18
3508觀看次
字級
普賢變相之普賢菩薩/原位於安西榆林窟第3窟

文/星雲大師

妙慧童女在問法前,先頂禮佛足,順時針繞佛三圈,然後長跪合掌讚美佛陀說:「無上等正覺……」他以誠心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充分展現求法的精神和態度,以及對佛法的信心;這般對佛法的信念,便是成就佛道的祕訣。

「無上等正覺,為世大明燈,菩薩之所行,唯願聽我問。」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您的功德如世間的大明燈,我想請問您應當如何行菩薩行,願佛陀您能讓我請教!

妙慧問法,表現得體合宜,請教問題時,能以讚歎語作為開場,這就是善巧。

說到讚歎語,要怎麼說好呢?其實,讚歎別人是可以有各種變化的。例如在佛光山,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很多信眾初次來山,都會讚歎殿堂莊嚴;法師氣質出眾、有威儀;佛光人笑容滿面,具親和力。也有人讚歎擔任義工的師兄師姐,就算再忙,也沒有一句怨言。

有一次,一位擔任知客的徒眾告訴我:「客人來時,我第一句話都是說:『您是第一次來嗎?』」

因為這位知客的問話很平常,不易讓人產生特別的感覺。所以我就告訴他:「問話要有一點變化,比較能產生同理心。」

他則是老實地告訴我:「我不知道怎麼個變法?」

其實,除了「第一次來」這句話以外,還有很多話可以說,像是:「歡迎您,請坐。」「這裡有書,您可以拿去看。」「請喝茶。」「等一會兒在這裡吃飯。」「您對本山都了解嗎?」「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問話的內容多得是,只要你肯用心去思惟,就能給初進山門的客人一個方便的接引。能講出十句不同的開場白,你就很高明了。

法國大文豪莫泊桑最早禮福樓拜為師,向他學習寫文章。福樓拜指示他說:「你先到橋上去觀察人來人往,只要能寫出其中一百個人的樣貌和特色,我就教你寫文章。」於是莫泊桑遵照老師的教導,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個從橋上經過的人:那個人急急忙忙地過橋、這個人長得胖胖地、那位小姐瘦瘦地,乃至於個子多高、穿了什麼服裝等,他也都寫下來。雖然要寫出一百個不同人的樣子並不容易,但是莫泊桑為了要學寫文章,也就非常用心地描述橋上每個人的動作、風姿、表情、服裝顏色等等。

等到莫泊桑能為一百個路人寫出他們不同的特色之後,他再也不必去請教別人怎麼寫文章,自然而然就會寫了。所以,要想學習寫文章的人,首先要能把人的不同樣貌描述出來。

文章的起頭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樣貌呈現,讚美別人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同樣的,一般人求發財、求名利、求升官很容易,但是求取佛法就非常不容易。因為佛法是稀有難得的無價之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要有累世的福報因緣,才有機會聽聞;所以,切莫以為聞法很容易。就好比佛陀因地修行,為雪山童子時,為求得「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下一句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惜以身命去換取。

又例如印度有一位名叫善順的人,想要聽佛陀說法,途經險谷山道,被婆羅門綑縛,並用玻璃引太陽光燒灼,還恐嚇他說:「想求得釋迦佛法的人都會有此等結果。」不過,善順雖然遭受苦刑,卻一點也不灰心、懼怕,幾小時後,眼看就要被活活燒死了,想到求法之事,心切意誠,便掙斷綑縛在身上的繩索,並對婆羅門說:「來求正法的我,是不怕被你們迫害的,就算你們有再多的人來,我也不怕!」婆羅門被他的勇敢、真誠所感動,最後予以釋放。最終善順也來到了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得道。

另外,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的「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雲門禪師腿子被壓斷、百丈禪師被刮耳聾、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供養師父等等,也都是求法最具體的表現;乃至於在古代叢林裡,聽法者只可在講主脇旁偏坐,或是求戒時,戒子對戒師三請三叩,都是表示謙卑之意。因此,妙慧請問佛陀「如何做菩薩」,此等珍貴的佛法,當然更要表露求法的虔誠態度了。

自利利他的菩薩

說到「菩薩」,菩薩在因位修行,就如同是菩提道上的學生。學生有層次的不同,比方小學的學生稱小學生,中學的學生稱中學生,高中的學生稱高中生,大學、研究所的學生稱大學生、研究生;雖然都是學生,可是一個小學的學生和一個研究所的學生,差距還是很大。菩薩也是,菩薩從初發心菩薩一直到等覺、妙覺,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就好比有五十二個年級,要經由自己努力修行,精進不懈,才能圓滿果位。

「菩薩」的梵文是 bodhisattva,音譯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菩提」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慧」,「薩埵」為「有情」或「眾生」,因此一般將「菩薩」解釋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

「覺有情」有兩層涵義︰一是指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覺悟的有情,也就是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為求道的菩薩;二是指能夠修持種種波羅蜜、普利三根,使眾生覺悟的聖者,也就是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為化生的菩薩。

所以,菩薩既懷有出離塵寰、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方面也充滿悲愍眾生、救拔倒懸的入世熱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聖者。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菩薩,菩薩不只是供奉在供桌上給人膜拜的泥塑雕像,而是活生生、活潑潑,為人服務、為人奉獻的你和我。一個人能發菩提心,表示能承擔,也就是菩薩。

我們學佛,要先學做菩薩。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菩薩的精神。做一個菩薩,並不是一個人躲到山林裡打坐念佛修行,菩薩道最重要的是在眾生身上修,要能經得起時間的淬鍊,要能把自己的所有,和大家一起共有、共存、共融;果能如此,才是真正的菩薩。

佛告妙慧:「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華上,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唯願為我說。



佛陀告訴妙慧:「現在隨你所問,我當為你解說,斷除疑惑。」

這時,妙慧便在佛前,以偈語問道:

怎麼樣才能得到端正的相貌?

怎麼樣才能坐擁大富大貴?

以什麼樣的因緣,才能使眷屬和諧、團結、友愛?

怎麼樣才能見到自己化生於千葉蓮華上,供養諸世尊?

怎麼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遍及無量佛土,禮敬一切諸佛?

怎麼樣才能沒有怨恨?所說的話,眾人都相信,淨除一切我障、法障,永離一切魔業?

怎麼樣在命終的時候,可以得見諸佛接引,聞說清淨法,而不受種種苦惱?

大慈大悲的佛陀,只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一切美好的開始在學會讚歎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妙慧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在這段經文裡,釋迦牟尼佛跟妙慧童女說:「你問得很好,所問皆是深妙之義。現在你可要仔細諦聽,並加強思惟它的意涵,我要為你解說了。」

妙慧童女回答:「是的,佛陀,我歡喜聽聞。」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為弟子、學生教授「讀藏指導」。有一次,我問大家:「每天晚上為你們講說讀藏指導,你們高興聽嗎?」

他們都說:「講得還不錯!」

但是我一聽卻感到很失望,心想:只是「講得不錯」而已嗎?難道講一句「我好喜歡聽」、「講得好」或者更好一點的話都不會說嗎?

許多人吝於布施善言美語,這是因為他心中擁有的美好財富太少了。讚歎是重要的修行法門,佛弟子面對三寶時,以梵唄唱誦來加以讚歎;每部經典的後面,也都有弟子聽經聞法後「歡喜讚歎,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的描述。釋迦牟尼佛當初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只因多修了一項讚歎法門,就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佛,由此可見,讚歎是多麼的重要!

當今的國家社會需要多加讚美,家庭個人也需要多說好話。有科學研究指出,對花草多讚美,它們會長得特別漂亮。讚美不用花錢、花力氣,卻能增添人間善美的好事,尤其在供養功德當中,隨喜是最容易、最快速,也是最方便獲得功德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什麼是隨喜?就是隨口讚歎他人,別人做了好事、得了好運、有好的成就、去了好的地方,我們都樂見其成,開心地祝福別人;這是一種正向、光明的生命態度。

人與人相處,產生摩擦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給予對方的鼓勵、讚美太少,造成部屬求去、朋友疏離,實在是做人處事上最大的缺陷,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懂得互相讚美、欣賞。佛法,姑且不去談它深奧的義理,若能奉行其淺顯易懂的道理,諸如「讚歎隨喜」等,也就能帶給人歡喜快樂了。

就好比參加體育競賽的人,需要很多人給予掌聲,才能幫助他發掘本有的潛力,乃至於國家頒發的獎章、獎狀、獎金,各種的榮譽,也都是為了讚美好事,給人信心。沒有力量的人,因讚美鼓勵而能產生信心;灰心失意的人,因暖言慰語而能振作精神,更何況與人廣結善緣,也能為自己帶來方便,所謂「人我一體」,成就他人就是完成自己,何不為之呢?

經文中,妙慧童女讚歎佛陀功德圓滿,佛陀進而為他殷殷說法,所謂一佛出世,諸佛讚歎擁護,在世間為人處事又何嘗不然呢?當我們學會讚歎,美好的因緣往往從此開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