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十種幸福之道 佛說妙慧童女經 4 /序章① 妙慧大哉問

星雲大師 |2021.04.17
3432觀看次
字級
比丘尼與近侍女像/原位於莫高窟第17窟

文/星雲大師

佛光普照一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本經說法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聽眾有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大菩薩有一萬人,菩薩包括在家、出家、男眾、女眾。

佛經中常提到王舍城,關於這座城市的由來,有一個很特別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時候,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是一位賢能的君主,對待人民很慈愛,國內的老百姓都快樂地生活著。可是這座城裡都是以茅草建造的房屋,經常發生火災,三天兩頭不時地就傳出火警;往往東邊的房子一燒起來,就一路燒到西邊的房子,一不小心可能整座城市就要被燒光,因而弄得人心惶惶不安。

面對這種情況,頻婆娑羅王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和群臣們商量,以更嚴厲的方式懲罰肇事的人,讓大家更加小心火燭。於是國王下了一道命令:「以後哪一戶人家發生火災,就要搬到城外無人的森林居住,不能再待在城裡!」

原以為老百姓都會因此而更加謹慎,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沒想到過兩天又失火了,而且是從王宮裡開始燒起來的。火勢之兇猛,一下子就把半個王宮給燒毀,這時國王真是欲哭無淚,何況自己還是下了燒火逐城命令的人,更應該遵行,才能維持威信。於是他便履行承諾,搬到城外的森林去居住了。

國王搬走後,老百姓頓失依靠,群臣無主,國家也沒人領導,最後大家決定跟國王一起搬到森林去,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王城。經過一番開墾後,原本荒涼的森林,變成了一座繁榮富麗的新王城,再也不受火災的威脅。為了紀念舊有的國都,國王便將森林命名為「王舍城」。王舍城,也就是日後佛陀經常前往說法的地方。

佛陀之所以選擇在此說法,捨棄人多豐樂的大城,一來是有感於頻婆娑羅王的虔誠之心,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頻婆娑羅王曾要分半個國家給他,並請求太子證悟後,一定要先來救度他;二來是佛法就像太陽的光明,平等普照世間所有萬物。

一般人聽到「耆闍崛山」,會覺得很陌生,但如果說到「靈鷲山」,就很熟悉了。其實,耆闍崛山正是著名的靈鷲山,地點位於當時印度中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東北方,因地質經過時間風化的結果,呈現鷲鳥的外形,所以就叫靈鷲山,簡稱靈山,或稱鷲峰。當時佛陀經常在此說法,幾部重要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等,就是在這裡宣說的。

現在,佛陀在此,要開始一段非常特別的講經說法,也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上,如何為人處世,進而得到究竟解脫的方便法門。最令人驚歎的是,提問者竟是一位年僅八歲的童女──妙慧。

求法的珍貴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這部經的當機者是一位非常美麗、聰慧,年僅八歲的妙慧童女。

這位年輕的小姑娘長得容貌端正、氣色紅潤,具備所有美好諸相,所有人等見到他,莫不欣然歡喜。之所以如此,正是他累世以來,親近、供養無量諸佛,種下種種善根,而感得的殊勝功德。

佛教中的相好端正,和一般人所謂的美貌是不同的,必須具備內在的美德,以及端莊的舉止。當時,年幼的妙慧,除了具有美麗的外表,更是一心向佛,經常跟隨父親到耆闍崛山聽聞佛陀講經說法,深受僧團大眾的喜愛。

佛陀時代,拘留國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摩訶密,是一位有錢有勢的富豪,連國王都敬畏他三分,還拜他為國師。只是摩訶密雖然很有錢,為人卻吝嗇、貪心,一聽到有利可圖的事情,絕不放過。

摩訶密有七個女兒,每一個都長得花容月色、貌如天仙,而且穿金戴銀,展現千金貴婦的姿態。摩訶密對這七個女兒深感驕傲,四處炫耀他們的美貌。

有一天,一個人和他打賭:「你讓你的七個女兒到全國的街道上行走,如果大家都說他們漂亮,我就給你一千兩黃金,如果有人說他們不美,換你給我一千兩黃金。」

摩訶密一聽,大為歡喜,心想:「誰會說我女兒不美的?」

於是他當場就答應了這個賭約,隨後將女兒一個個打扮好,開始展開全國的巡迴遊行。三個月內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大為稱許。最後摩訶密帶著七個女兒來到祇園精舍,想讓佛陀也讚賞一下。他對佛陀說:「佛陀!您到各國遊化,有見過比他們更美麗的女子嗎?」

佛陀回答:「我不覺得你的七位女兒美。」

摩訶密很生氣地說:「我走遍整個拘留國,大家都說他們美,來到舍衛國,為什麼您說他們不美呢?」

佛陀回答道:「世間上的人,都是以外表來做為美的標準,可是我認為真正的美是身不貪細滑,口不出惡言,意不起邪念。」佛陀這話說得摩訶密一時啞口無言。

佛陀對美的看法,足作為現代女性參考,不必過度迷戀外表或名牌,重要的是充實滋養內在的精神,若能如同妙慧童女般擁有智慧,才是最美。

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無上等正覺,為世大明燈,菩薩之所行,唯願聽我問。」



這段經文不僅清楚易懂,還間接說明了請法的態度。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而為人本就難得,能夠再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更加珍貴了。因此,聽經聞法,當心生恭敬,才會有感應、有收穫。

向善知識、大德問法,如何才是恰如其分呢?

過去佛學院的同學來找我,總是一口就說:「師父,您什麼時候有時間,我們聊聊好嗎?」問話看似直接了當,卻不具善巧。所以,佛經裡許多當機眾問法,如妙慧童女向佛陀請法,真可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問法時,首先要給予讚歎,讚歎既是一種尊重,也是一分虔心。比方,一開口先說:「師父,您好辛苦、好慈悲,我知道您很忙碌,但是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為我開示?」

也有的人這樣問:「師父,您什麼時候有時間呀?」其實這樣的問話,主旨不明,顯得輕忽草率,應該進一步提出具體內容,例如:「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想要向您請教。」

至於要問些什麼?如何問法呢?

年輕時,有一次我要去拜訪一間寺廟。過去在台灣,出門要找個地方吃飯都很困難,所以我就設想:如果十一點鐘到達拜訪的寺廟,人家知道我中午可以留下來吃飯,就會多準備一份飯菜;如果十二點以後才去,人家早已把飯煮好,見到我來,多了一個人,還要費心多煮一碗米,也就很麻煩別人。

因此,等到我把時間都算好後,便提早出發,希望能趕在十一點抵達。但是抵達之後,寺廟的法師不擅於問話,也不懂得我們委婉的心理,劈頭就問:「某某,你中午要不要在這裡吃飯?」

這句話一問,還真叫人難以回答。早期台灣的經濟不是很好,吃一碗飯很不容易,若開口說:「要在這裡吃飯。」還真是叫人說不出口,好像我是特地來吃飯似的,實在很不好意思,所以只好回答:「不必麻煩、不必麻煩!」但是對方竟回應:「哦,你不吃?那我就不準備你的份了!」一點做人的客氣都沒有。

其實遇上這樣的情形,要是問人:「某某,你要不要吃麵?」或者:「你要不要吃飯?」都不好,應該肯定地說:「我去準備午飯給您吃。」或者:「我去煮麵給您用。」

總之,問話不能造成對方的為難,應該有一些巧妙的訣竅,否則話講得不當,還可能因此衍生出許多事端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