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4-2

文/星雲大師 |2025.07.02
88觀看次
字級
出家人雖然早已身在紅塵之外,但是愛國救國的熱忱卻不落人後。 圖/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國師與皇帝》。 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於國家政治的貢獻,除了上述十點之外,還可以從歷史上的幾件事例來了解佛教在烽火漫連的亂世,如何扮演攘敵安邦的角色?

唐朝的安祿山舉兵造反,軍需短絀,佛教徒便發起販賣度牒以增加軍費,為平定安史之亂盡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接受大臣宗澤的建議,禮請昭光禪院的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禪師的極力奔走、竭慮盡忠之下,為國家勸募了豐足的軍糧,並且參戰軍旅、貢獻計策,穩定了軍機。

曾經一度為禪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賢能,特別徵召他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產,免受無辜的殺戮,只有挺身而出,立朝儀、訂制度,輔佐耶律楚材進行漢化,延續了漢民族的命脈。元代至溫禪師,由於贊助王化有功,感動世祖而敕封為佛國普安大禪師。

至抗日期間,日本對緬甸、錫蘭等佛教國家散播謠言,誣指我國沒有佛教,破壞宗教信仰。當時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組團出國,宣揚國風,揭穿日本虛偽宣傳,獲得英、美、錫、緬各國的支持,滇緬公路得以暢通無阻,八年的艱辛抗戰賴此終於勝利成功。

樂觀老法師(1902-1987)年輕時,曾組織僧侶救護隊,參加抗日戰爭的後援工作,救了無數受傷慘重的軍民。

古來佛教徒面臨國家危亡的時候,都能竭盡全力去效命保護;出家人雖然早已身在紅塵之外,但是愛國救國的熱忱卻不落人後。

二、僧團與歷代政治的關係

歷朝以來,僧團的沙門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往來,其中有輔弼朝政被尊為國師者,有轉而出仕朝廷貴為宰相者,有一度出家為僧再為人君者,更有捨棄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而對於國家政治有深遠影響的出家人更是不計其數,下面列舉一些實例加以說明:

(一)做過出家人的宰相

南朝宋有一位慧琳法師,宋文帝禮請他為宰相來治理萬機,當時的南朝宋因此政治清明,國運強盛於一時,時人都稱他為「黑衣宰相」、「緇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分來輔佐國家之事。

此外,唐太宗召令明瞻法師入內殿,躬親鋪升床座,盛饌供養,並向他請教古來明君安邦定國之道,他為太宗陳述以慈救為宗的方法,太宗大悅,尊為帝相。「貞觀之治」的盛世,明瞻法師也曾參與化育,他以善識治國之方聞名於朝野,可說功不可沒。

明朝的姚廣孝本來為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甚大。

(二)做過出家人的皇帝

明太祖朱洪武未即帝位以前和佛教有一段很深的因緣,朱元璋幼年家貧,十七歲曾在皇覺寺出家為沙彌,有一次貪玩夜歸,早過了寺院開大靜的時刻,山門緊鎖,只好在山門外露宿一夜,他即興吟了一首詩說: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裡不敢長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他語氣豪邁,氣宇非凡,大有佛印禪師「大千世界一禪床」的氣度,日後能創天下、管山河絕非偶然之事。傳說朱元璋從小語氣就很大,並且常發生靈異的事情。

有一次他負責掃佛殿,殿中供奉許多的羅漢像,因為一尊尊搬下來清掃非常麻煩,他便對著羅漢像大聲說:「喂,你們下來,讓我掃掃地。」

說也奇怪,那些異相百態的羅漢好像聽懂話,一個個從佛龕上走了下來,等到他掃好地,又一個個站回自己的位置。

由於明太祖和佛教的這些因緣,在他即位之後,極力建寺度僧,印纂經書,對佛教護持有加。

唐宣宗本來為唐武宗的叔叔,為了躲避武宗的殺害,隱遁寺院出家為僧,有一天和志閑禪師一同遊山玩水,禪師看到一瀉千里、氣勢磅礡的瀑布不禁發出讚歎:



穿雲透石不辭勞,

地遠方知出處高。



宣宗聽了,也藉詩來抒發情懷,接著吟道: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意思是說自己這條蛟龍豈能終日受困於淺灘,日後若隨著瀑流回歸大海興風作浪,勢必有一番作為,後來果然回朝主持國政。

當宣宗尚在寺院當沙彌時,有一次看到黃檗希運禪師在拜佛,他上前對禪師說:

「禪師,你常常開示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請問禪師,你現在拜佛在求什麼呀?」

黃檗禪師聽了,出其不備一個清脆的耳光打在宣宗的臉上,並且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當作如是求。」

「你說當如何求也就罷了,何必動手打人?太粗氣了。」宣宗申辯著。

「這裡是什麼地方?容你在此說粗說細。」

宣宗言下大悟,禪師的意思是要我們返求自己,內觀自性;在清淨的自性海中早已泯除一切的差別對待,哪裡有粗細可言呢?唐宣宗當了皇帝之後,回想起這件公案,特地賜封黃檗為斷際禪師,並且大舉復興佛教,使佛教在歷經劫難之後,再度展開蓬勃的中興氣象。

(三)做過皇帝再出家為僧

梁武帝一生篤信佛教,除了禮請達摩祖師東來傳法之外,還拋棄位高權重的皇帝不做,四次捨身同泰寺為佛子,自願服務眾生。

最後,群臣無策,只好以一萬億錢將他贖回皇宮重新理政,如此四次,可見梁武帝對出家生活的嚮往。

清朝的順治皇帝從小就對佛教有一分孺慕之情,當了帝王之後,對佛教的嚮往之思更是有增無減,他曾經寫了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讚僧詩,詩中對於出家人灑脫自在的雲水生活欽羨不已: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當他看到政治明爭暗鬥,剷除異己的殘酷情形,不禁慨嘆: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最後,他毅然決然拋下皇位撒手西去,追求他心儀已久「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的出家生活。

(四)做過國師的出家人

歷代有不少的出家人受到帝王的敬重,尊為國師,為國家的仁王之治貢獻他們的智慧。譬如南陽慧忠禪師,唐肅宗、代宗都曾敕封他為國師。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經跟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請他至宮中宣講華嚴要義,法藏為了讓武則天容易明了體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宮門一對金獅,成就《金獅子章》的偉大著作,使華嚴宗在唐代大放異采。

四祖清涼澄觀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敬崇,被尊為七帝國師,受到未曾有過的殊榮。唐悟達知玄國師,幼年時就表現他過人的聰穎,五歲時曾做過一首詠花詩,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



花開滿樹紅,花落滿枝空;

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悟達國師十一歲的時候,出家於資聖寺,唐文宗崇禮如師,宣宗即位後,曾頒賜紫袈裟,並且敕封為三教首座,曾經襄助宣宗復興佛教,功績炳然。他教化君王的詩至今仍留傳於世: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此外,寶誌禪師曾為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為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台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以上這些大師抱持方外之士的超然胸懷,以佛法的無比智慧,為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而提出了箴言。(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