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 364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53 宗風 3-3 接受《宗風》雜誌主編王志遠先生採訪

星雲大師 |2021.03.09
2801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開山50周年之際,叢林學院舉辦朝山修持活動,圖為佛光山藏經樓時教廣場。(2016.05.01)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53

宗風 3-3

接受《宗風》雜誌主編王志遠先生採訪
時間:2009年11月30日
地點:香港佛香講堂

王:大陸和您說的情況不一樣,有些長老認為,大陸佛教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宗風不振,所以他們想「丕振宗風」,把每一個廟、每一個宗派自己的傳統振興起來,是現在發展中國的頭等大事,想聽聽您的看法。
大師:對於中國大陸的佛教,我的看法是:
第一、以戒為師。要復興戒律,沒有戒律不行,戒住則法住,要依戒律。現在雖然傳戒很多,我想還是要改良,要淨化。受過戒的要追蹤,不實行戒律,就要去除僧籍,寧可以重視素質,不重視量。
第二、要有制度。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哪一個寺院的存在,不在於它的門票多少,而是在於它的制度,要有制度!早晚殿堂,人來客去,僧眾作務等等,要有制度。今日的佛光山,值得給人稱道的,就是有制度。有制度,就沒有紛爭,依法行事。中國為什麼需要人大開會?就是要建立法制啊!
第三、培養人才。趙樸初的話「教育、教育、教育,人才、人才、人才」,中國的佛教需要教育,需要人才,也就是僧才。現在的佛學院,只讓一些出家人來受教育,我認為佛學不是出家人專有的,應該是屬於社會大家的,社會每一個年輕人,都可以來研究佛學。我們到世界各地去發展,到聯合國講學,也不一定要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去,應該要讓在家人參與。明白說,中國過去的出家人,基本上有一種逃避的性格,有一種放棄的性格,這是不行的。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在家信眾有很熱情的、很愛世間的、很愛眾生的人,也要讓他們多做一點教育。
另外,關於「橫遍十方」,橫的來往,就是寺廟和寺廟之間,如何建立關係,這是屬於佛教會的。寺廟還要「豎窮三際」,從傳統到現在,哪些要保留?哪些要革新?要制定這些規矩。像大陸的出家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去行腳、遊方?不是你今天剃了頭,明天就可以到處跑,或者你讀了多少書、禮拜多少佛、出家多少年,就可以隨處去。
比方說,王居士,你現在也是佛教的大德,假如今天穿上我這身衣服。你有二十年以上了吧?(王:三十一年了!)也算是長老了。這是替你們在家眾定位,因為佛教的人才不夠,很需要像維摩居士、勝鬘夫人、給孤獨長者……來協助弘法。我們佛光山有檀講師制度,現在有幾百名弘法全世界,我要給在家人一起來,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佛教是我們全民有信仰的人都有一分。
王:您這個觀念會讓全體佛教徒都擁護。
張國良先生(香港中華佛教文化院執行主席,以下簡稱「張」):這個也是人間佛教的思想。
王:張社長他做過全國政協提案,希望政府能辦佛教大學,面向大眾招生。
張:您說的肯定是的,光只有出家人研究佛教是不夠的,要全社會都研究佛學。
王:現在中國社會急遽走向商品化,很多寺院在變化的過程中,受到商品化的影響。佛光山處在台灣商品化的社會裡,如何保持自身的純正?
大師:佛光山不商業化,佛光山非佛不作,從來不做世俗的事業,也不收門票。佛光山是辦佛學院、辦傳戒、辦短期出家、辦青年團、辦禪修會、辦念佛、辦講座、辦佛教學院、辦佛教大學。我們弘揚佛法,不做買賣,不做商業。做商業,會讓信徒和宗教寺廟只有金錢的交易,這是很危險的,會失去宗教的崇高性。
我再告訴大家,我在台灣六十年,在全世界建了將近三百個寺院,都不是接受人家的捐贈,都是從買土地來規畫建房子,最小的就是香港,不過他們現在也要搬家了,要搬到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奮鬥了十幾、二十年了。我沒有跟信徒化過緣,也不到信徒的家裡去,無論到哪裡,就是到大陸,哪個信徒的家我都不去,我就是在寺廟裡。
那麼怎麼有辦法建了幾十個、幾百個寺廟,甚至大學呢?其實那也不是我的,那是大家的。所以,在每年數次的幾千人信徒會議上,我總是說:「各位老闆、各位董事!歡迎你們大家回來,在此向你們報告這一年做了……你們是老闆,聽聽我們這些服務的員工做了些什麼。」我們是員工,我們是服務的人,我們出家眾不是老闆,信徒才是老闆。
王:您太了不起了!
大師:所以,因為這樣子,你對信徒尊重,他就更熱心了,這是他的功德。就好像我們點的電燈,給大家光明,沒有信徒出電費,世界的人士來到這裡開會,怎麼會有光明呢?還有吃飯,世界的人士到這裡來掛單、吃飯,沒有信徒的布施,哪裡有飯吃?這都是信徒給的啊!我們只是從中服務而已。未來面對今後的世界,出家人就是服務,你有服務社會的熱忱,你就能存在,你沒有服務社會的熱心,就會被淘汰。
王:您今天講的這個太精采了。
大師:不敢。中國大陸的佛教寺廟,不要只是心裡想著人家會拿錢來,你要做弘法的事業,人家自然會贊助。比方說,我想辦大學,可是一個窮小子,哪裡能辦什麼大學?我又沒有受過教育。雖然世界各地給了我大概十幾個榮譽博士,還有香港大學即將頒給我「社會科學」博士;不久前,中山大學給了我「文學」博士、天主教辦的輔仁大學給我「法學」名譽博士學位。其實,這都不是我一個人的,是佛法無量義,人家是給佛教、給佛法的。不過,我也因此更加感覺到應該要替大眾服務,這許多榮譽不是給我的,我算什麼?是給佛教的。
王:我接觸不同的長老,或者不同寺院、宗派,我覺得佛光山有一個特點,就是您對居士的態度,對居士作用的認識,對居士未來的發展,有一整套和別人不一樣的看法,這是很特出的。
大師:王居士,你如果三十一年前跟到我,即使現在不是做佛光山的宗長,也至少是副宗長了,我們可以共同弘法。真的,像你這樣的精神,是佛教辜負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