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 342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46 與大馬法緣 5-1 接受馬來西亞導演黃巧立專訪

星雲大師 |2021.02.03
2315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接受馬來西亞黃巧立導演採訪。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46

與大馬法緣 5-1

接受馬來西亞導演黃巧立專訪
時間:二○○九年六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光雲堂 

記者:我們這次主要是做一個紀錄片,關於大師跟馬來西亞的法緣,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紀錄片。

大師:我到馬來西亞去,這個歷史已經很多年了,大概也有將近五十年了吧?只是我不記得確切是哪一年了。 
     
記者:一九六三年!師父總共去了馬來西亞二十三次,您對馬來西亞整體的感覺怎麼樣?覺得馬來西亞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喜歡馬來西亞嗎?

大師:不喜歡怎麼會去二十三次呢?基本上在我雲水行腳的生涯之中,到了馬來西亞,我沒有覺得出國,好像還是在家裡,在自己住的地方,就像在佛光山,所以佛光山和馬來西亞在我來講,是二而為一、一而為二吧。

記者:對於馬來西亞的佛光人,您覺得他們如何?

大師:馬來西亞人基本上勤儉、刻苦、耐勞、純真,這是我理想中一個人的性格,雖然有些人的性格太過耿直,但我覺得純真很好。我的徒眾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馬來西亞人,他們幫著我弘揚佛法遍天下。早期二、三十年前,台灣的年輕人出家,他們日文很好,閩南語很好,中國話也很好,但英文程度不夠,是馬來西亞的年輕人,男眾、女眾補了這個缺陷,所以現在佛光山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做主管的都是馬來西亞的比丘、比丘尼,因此,馬來西亞和我的關係很深。

記者:您覺得馬來西亞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眾,還有什麼地方需要再進步的?

大師:佛光山除了比丘、比丘尼,在這裡服務的還有馬來西亞的居士,善男子、善女人也很多,做義工的也很多,幾乎分不出是台灣人,還是馬來西亞人。你問馬來西亞人還需要改進什麼,馬來西亞和台灣路途遙遠,他們也還鄉心切,偶爾要回去看爸爸、看媽媽,或者回去換護照,路途遙遠,如果能再近一點就好了。

記者:在馬來西亞有東禪寺,也有很多佛光人,師父您對馬來西亞未來五十年的願景,有什麼樣的想法?

大師:馬來西亞是一個回教的國家,我個人是提倡宗教融和的,宗教信仰是一個文化,它是有歷史、有語言、有習慣、有父母傳下來的,所以,馬來西亞的華人信仰佛教。因此,我覺得回教、佛教兩大宗教,彼此都要尊重,彼此都要包容。那麼除了佛教以外,華人在社會上要跟回教徒一樣,要參加整個社會的活動,要熱心,要熱愛國家。佛教徒要從事一些社會的建設,參與社會的慈善活動,甚至於馬來西亞的佛教徒今後還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有教育和道德生活配合,共同和回教徒把馬來西亞建設好,很有意義。

記者:師父現在派了覺誠法師管理馬來西亞佛光山,您對他往後的期望是怎麼樣的?未來五十年的規畫是怎麼樣的?

大師:建多少寺廟倒不一定有那樣的想法,不過多培養一些人才,出家的人才當然更好,如果沒有,在家的也很好。在我的了解,馬來西亞青年對佛教的根性、他們信仰佛教的教性好像很超越,所以一旦接觸到佛教以後,從事佛教對於社會的工作,可以說刻苦耐勞,今後他們不但回歸到佛光山,祖庭也要他們來幫忙,尤其現在中南半島那邊會英文的不多,馬來西亞的青年可以向中南半島再去發展。中南半島屬於原始佛教,或者說小乘佛教,他們的信仰也很強,我們希望提升他們的教育,尤其現在這許多小孩,失學的、教育不全的,如果給予他們一些教育,讓他們將來有所成長,在佛教裡面發展,對他們的國家社會有幫助,也是馬來西亞的榮耀。
你們有去佛光大學嗎?
記者:還沒。

大師:今年的畢業典禮,很多馬來西亞的人得到碩士,得到學位了,你們去參加,很有意義。

記者:好!師父早年有一本書《釋迦牟尼佛傳》,一九五五年的時候跟馬來西亞結下了很重要的法緣,師父可以談談這件事情嗎?檳城的廣餘長老曾經助印過這本書。

大師:那個時候,信佛教的人不認識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我又剛好得到一部藏經和一些日本的參考書,剛來台灣也沒有事情,學了一點日文,就寫了那一本書,獲得馬來西亞青年很大的回響。尤其你剛才講的廣餘法師,他來跟我訂購一千本、兩千本,在銷路上、發行上,可以說馬來西亞是個大主顧了。
所以這本書除了在台灣、香港銷售以外,馬來西亞、新加坡,可以說幾十年來,一般的人對佛教稍有一點正確的認識,那本書稍有貢獻。尤其馬來西亞的一些年輕人,那時候正在學華文,大家看到那一本書,又是佛教,又是華文,很合他們的口味。我記起這一件事。

記者:確實是!我在很小的時候,其實也是透過這一本書接觸到大師的作品。馬來西亞很多年輕人,好像我這一代也是,透過這一本書開始認識您,以及認識您的教誨,所以這一本書基本上也是大師您跟馬來西亞最初法緣的開始,一九五五年。

大師:這一本書對於東南亞一帶佛教的發展,應該有它一定的貢獻。但這不是我的呀,這是佛教的!佛是大家歡迎、大家需要的!

記者:是。這一本書後來對大師建立佛光山有沒有一定的影響?

大師:這本《釋迦牟尼佛傳》後來拍了幾次電影,拍了幾次電視連續劇,也在電台做過廣播。佛光山四十多年來,可以說,買土地沒有錢,靠著《玉琳國師》那一本書,那本書也很暢銷,流通很廣,所得的淨財就拿來買土地。
《釋迦牟尼佛傳》流通那麼多,當然也有一點錢,不過我不要,就用來建大雄寶殿。我還有一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註解,因為是觀音菩薩的因緣所成就,就把錢用在建大悲殿。再有好多的信徒幫忙建房子,建亭台樓閣,甚至建大佛,佛光山可以說都是佛菩薩和信徒合力成就的。(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