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鄭可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四年級)
即使路途中充滿著危險,聖母峰每年依然吸引上百位登山客挑戰它的巔峰,但是一些數度挑戰登頂的好手在攀登時發現:怎麼每一次造訪聖母峰,都感覺它的山頂高度不太一樣?難道是錯覺嗎?
其實這種感覺和山上的氧含量的多寡有關,氧含量愈少,登山者愈容易因為吸不到氧氣而加劇身體的疲倦和不適感,所以對於山頂的感知高度可能會超過原本的8849公尺,覺得怎麼樣都走不到盡頭;反之,在含氧量充足的情況下,登山者反倒會覺得,聖母峰峰頂的高度甚至不敵第二高峰──喬戈里峰的8611公尺,認為登頂並不是件多困難的事情。
那是什麼因素造成氧氣含量的變化呢?在我們生活的平地,氧氣的含量約占空氣的20%,在3000公尺左右卻會降到剩下14%,這是因為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大氣壓力會下降,連帶氧的含量降低,到了像聖母峰這樣的高度,氧含量只剩下7%,也就是說,登山客需要呼吸三次才能吸到平地呼吸一次的氧氣量,這裡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氣壓愈低,氧氣就愈稀薄。
夏天比較好爬
除了海拔高度的影響,英國大氣科學家湯姆.馬修斯研究了聖母峰四十年來的氣壓變化,他發現根據季節的不同,峰頂的氣壓會在309~343百帕的區間浮動,其中,夏天普遍的氣壓較高,冬天的氣壓較低。
氣壓的差異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讓人感覺山頂存在數十到數百公尺的高度差異,也許氣壓較高、含氧量略多的夏天會是更適合登上聖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