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向來是多雨之都,光是在去年11月的30天內,就下了28天的雨。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尺度拉長,宜蘭地區連日豪雨的歷史,究竟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圖/Lovepik
文/鄭可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四年級)
宜蘭向來是多雨之都,光是在去年11月的30天內,就下了28天的雨。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尺度拉長,宜蘭地區連日豪雨的歷史,究竟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
台大地質學系林淑芬博士曾採集龍潭湖、梅花湖等地的沉積物,嘗試從中找出歷史的軌跡,透過顯微鏡的觀察。林博士發現,約800年前的宜蘭地層中所出現的大量花粉,屬於常生長於海邊乾燥沙地上的耐旱植物──茵陳蒿,它們的存在,恰巧成為宜蘭地區曾經歷一段乾旱氣候的見證者。
不過,隨著其他考古證據的出土,林淑芬博士察覺到耐旱植物的大量生長並不單純是因為氣候乾燥,而是歷經一連串乾旱及一連串的雨季以後,為了適應極端環境所演化出來的產物。
惡劣環境出好漢
大量花粉的確意味著植物群的蓬勃生長,可是一旦數量過多,情況就有所變化了。試想一下,如果茵陳蒿的植株至始至終都保持穩定的生長情況,那麼留下的花粉數量也應該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但是當花粉數量超乎尋常的多,反倒是指向快速的世代交替,原生的茵陳蒿遭受暴雨侵襲走向死亡,直到下一次的乾季到來,新生的小苗才能再次從乾涸的土壤上冒出頭。這些新生命為了再次復甦族群,會更加努力的繁衍後代。所以唯有重複經歷數次乾季和豪雨的循環,才會在土壤中留下數量繁多的花粉。
學者透過其他的考古證據,發現在距今1300年前,宜蘭地區幾乎沒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再加上800年前宜蘭地區經常降下龐大的雨量,讓這片土地變的不適合人類居住。值得一提的是,在豪雨之前地層花粉大多為,在艱險環境下擔任先驅者的赤揚屬植物,表示當時的宜蘭其實非常貧脊,是經過了百年龐大降水的澆灌,才沖積出肥沃的平原。
雖然雨下不停總讓人心情煩悶,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不是800年前經常性的大雨,又怎麼會有現在生機盎然的宜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