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重逢】 壺納鄉思,彩繪揚瓷 ——林振龍的陶藝人生

文/歐銀釧 |2025.10.17
40觀看次
字級
陶藝家林振龍(左)和妻子黃燕雪在工作室創作。圖/歐銀釧
林振龍和黃燕雪共同創作的「陶跡瓷韻」壺。圖/歐銀釧
林振龍和黃燕雪共同創作的「陶跡瓷韻」壺。圖/歐銀釧

文/歐銀釧

山路蜿蜒,陶藝家林振龍開車載我們,蒼翠的樹林透著陽光,蓊蓊鬱鬱,喧囂漸漸遠去,來到新北市土城天上山的半山腰。

眺望四周,碧藍的天空,雲緩緩移動,遠方重巒疊嶂,我們已經在山中。「這是我的家。」他和妻子黃燕雪於一九七九年攜手創立「瓷揚窯」。他以揚瓷為志,所以取名「瓷揚」。

認識林振龍是在台灣碗盤博物館舉辦的「台灣早期藝術陶瓷系列講座」。他是台灣陶藝界彩繪陶瓷的推動者,從事陶藝創作超過半世紀。

他說:「半隱於土城,我像一條蚯蚓,自己穿一個土穴,整日忙的是泥土,吃的是泥土,吐的也是泥土。今生注定像蚯蚓一樣,在泥土中討食,宿命於土。專心一意,在陶土深耕。」

進到屋內,我們喝茶談天。茶葉來自他的家鄉南投縣鹿谷鄉,茶壺則是他和妻子黃燕雪共同創作的「陶跡瓷韻」壺。

粗獷優雅兼具的茶壺引我迴思。記得二○一二年,歷史博物館舉辦「空間.釉彩.茶人雅興」,彼時,館長張譽騰曾說「林振龍的作品極具空間感」,並以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建築特色形容其作品的造型與魅力。

林振龍於一九五五年出生南投鹿谷農家,家境清貧,「颱風來時,父親就耽心自己種的香蕉。」一九七三年他才十八歲,高中畢業就到王修功老師主持的漢唐陶藝工廠工作,一九七八年拜現代陶藝之父林葆家教授為師。

早年,林振龍妹妹跟著畫家陳景容學畫,「陳教授想在陶瓷上作畫,於是引介來到瓷揚窯。」陳景容是最早來到「瓷揚窯」的畫家,「陳教授的作品沉鬱內斂,花了一年時間,我才發現以碳黑和暗藍的釉下彩方式,最能表現他的畫風。」

當年,包括水墨大師黃君璧、傅狷夫,西畫家林玉山、顏水龍、洪瑞麟,書法家臺靜農、傅申,還有劉國松、李錫奇、朱德群、吳昊、席慕蓉、蔣勳等數百位藝術家,都曾穿過彎彎曲曲的山路,在瓷揚窯創作。

後來,林葆家鼓勵他:「你也要有你自己的創作才是啊!」於是他以爐火純青的造型與釉藥技術,展開陶藝創作生涯。一九八九年起舉辦「燒陶燒心」、「擁抱我土」、「壺外之音」、「大地陶情」、「空間.釉彩」、「形色大地」、「容器」、「陶情壺藝」、「石理陶生」等系列個展。作品曾應邀到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美術館等地展出。

一九八九年知名藝評家宋龍飛說林振龍是「刻畫心裡語言的陶藝家」,一九九七年石瑞仁評為「借用土性與土裡喻解人生的陶藝家」,一九九八年陸蓉之稱譽他是「勤於翻耕的陶農」。

時間在茶香中往回走。「陶跡瓷韻」壺很美,他說:「我在製作時,加入了岩石紋理和青花青瓷等釉色。」壺上工筆松竹梅等青花圖樣,是黃燕雪繪製的,她出生於板橋,早年家中也是貧窮,兩人在陶藝工廠相識,進而相知,結為連理。夫妻兩大半生沉浸在泥土、溫度、釉色裡,開創「瓷揚窯」的山中傳奇。

再進一盞茶。他取來珍藏三十多年的著作《茶禪》,書中紀錄了創作茶壺的心情。「我想要用一把自己捏塑的壺泡故鄉的茶。」一九九二年,他舉辦第一次茶壺個展。「用手塑的壺裝泡來自故鄉種的茶,鄉思的愁和片片茶葉在壺中發酵,甘苦雜陳。我是來自茶鄉的孩子,我願化作一支支的壺,懷抱著鹿谷的凍頂烏龍和鄉思。」

提到自己從南投到台北,「我像一隻覓食的鳥,流蕩在外,每年返鄉數次,除了探視親友外,就是欣賞滿山滿谷的茶園,兒時踩過的土地,都成蒼翠的茶園,一行行的茶樹,拾山而上,如巨龍在山……。採茶季節,整個村子都是茶香,不飲而醉。」

他以壺抒發處世哲學:「器小常受用/耳順被提拔」。「有耳無聽/有口無聲/有苦肚裡吞」。對於妻子的情感,他以壺蓋壺身比喻:「壺蓋是夫身是妻/壺蓋壺身共一體/豈可一方輕拋棄/蓋身再配難相宜。」句句充滿禪意。

那天,桌上盛裝食物的是青瓷造型的方盤,還有細緻的小圓盤盛著各式果乾,吃到最後,盤底有一朵荷花。小圓盤是黃燕雪的作品。他們創作的釉彩,像一首合奏的曲子。「當你喜歡,陶器的空間就是心的容器。」林振龍說。

對於自己的創作,他曾說:「我作陶奇形怪狀,不像沃土上之常態,卻像少有人煙的深山峭壁,託根其上,其態不是扭捏造作,而是土地貧瘠,根源失調,抗拒世風襲掠,且傾且長的姿態。」

而我站在他的作品「大地陶書」前,好像展讀大自然。「在我半世紀的陶藝學習歷程中,從最初的撕裂肌理,到明火燒現的龜裂紋,再到前幾年的燒石為陶,這一路探索的核心都是如何將大地之美體現於作品之中。」他說。

我想,恬靜淡泊的心,才能創作出與宇宙共同呼吸的作品。

最難忘的是欣賞林振龍的母親林蔡敏純樸的陶藝作品。「媽媽開始捏陶時已高齡七十歲,她原本在南投鄉下務農,來台北幫忙照顧孫子,隨手拿起一塊土捏出小雞,送給孫子當玩具。」林振龍於二○一五年,母親逝世十周年時,為她策畫紀念展,在鶯歌陶博館展出,吸引許多民眾觀賞。

傍晚,黃燕雪開車送我們下山。她趕著要去中壢做義工,三十多年來都是如此。林振龍繼續在工作室創作,準備兩年後的展覽。

下山途中,我想起林振龍早年書寫的〈陶瓷人生〉:「少年如泥,柔軟可塑,中年如煉火,等待昇華,老年如成器,冷靜歸人間。」

凝視過去,想像未來。在山中,時光交錯。他如何調配神祕的釉藥配方?如何形成溫潤的青瓷色澤?那是奇幻的旅程吧!

山路彎彎,雲朵翻越青山,風景如此遼闊。

附記:

陶藝家林振龍老師將於11月8日14:00-16:00在台灣碗盤博物館(宜蘭縣五結鄉西河五路82號)演講,除介紹諸多名家與瓷揚窯的故事,同時也分享自身的創作歷程。講座免費,歡迎參加:https://docs.google.com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