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侵襲的關係,每4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被迫延期,想必讓不少運動迷感到大失所望,不過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了解一些奧運背後的科學原理。
圖/琪琪
文/鄭可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四年級)
今年因為疫情侵襲的關係,每4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被迫延期,想必讓不少運動迷感到大失所望,不過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了解一些奧運背後的科學原理。
回憶起2016年里約奧運的游泳賽事,在男子100公尺蝶式項目中,除了以50.39秒佳績打敗「飛魚」菲爾普斯的新加坡選手斯庫林,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個項目由3位選手並列銀牌,他們3人的成績都是51.14秒。看到這樣的比賽結果,讓很多觀眾感到疑惑,難道我們的計時能力只能到百分之一秒,不能再計得更精準來減少並列的情況發生嗎?
其實以現在的計時技術而言,即便是記錄到百萬分之一秒都不成問題,但為什麼游泳項目堅持只計到百分之一秒?
算愈細反出錯
實際上,這是為了彌補工程上的差距,蓋泳池畢竟不是紙上談兵,即使經過良好的設計,難免會有產生細微的誤差,所以奧運標準泳池的規章,容許每一水道長度可以有3公分以內的誤差。
這個容許值和計時精確度有什麼關係呢?以斯庫林51.14秒游完50公尺的成績來看,這短短的3公分需要花費他0.03秒,百分之一秒的計時就足以分出高下,如果將計時的精度再下修到千分之一秒,不但不能提升判決的公正性,反而會加劇誤差帶來的爭議,讓游泳賽事變成「誰抽到短一點的水道就有利」的運氣之爭。
經過這些精細的考量,才造就現在的計時方式,所以下次如果看到有選手成績並列,千萬別為他們感到失望或扼腕,因為他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拚盡全力的在爭取榮譽,愈是難分軒輊的情況,愈值得觀眾為他們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