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語言搖籃曲 貝比都愛聽 潘楠慕 |2020.12.13 語音朗讀 16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音樂能夠跨越文化界線,安撫人心。圖/美聯社 音樂技能需要長時間培養。圖/美聯社網路授課並不適合音樂教育。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多數人認為,音樂能夠跨越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界線,是世界的共同語言之一;近來,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為「音樂無國界」提供了科學佐證。哈佛大學音樂實驗室的心理學家梅爾(Sam Mehr)表示,音樂確實能影響聽眾,但觸動聽眾的原因是音樂本身,還是收聽者基於自身經驗和心理狀態而產生反應,過去並沒有實際的數據或研究能夠證實。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梅爾決定以幾乎沒有社會經歷或心理經驗的嬰兒為實驗對象,了解嬰兒對來自不同地區、語言的搖籃曲有何反應。梅爾在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報告中指出,搖籃曲能讓嬰兒放鬆已是常識,他們希望透過研究查明,安撫效果是源自嬰兒曾聽過這些歌曲,或者是因為音樂真的能跨越文化,透過共同的元素讓嬰兒放鬆。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嬰兒觀看影音,內容中有兩個角色,各自演唱十二首搖籃曲和十二首其他種類的歌曲,涵蓋多種語言,例如相當冷僻的蘇格蘭蓋爾語;此外,歌曲的來源也相當廣泛,包括中美洲和中東等地區。播放影片時,研究人員在嬰兒身上安裝監控設備,測量他們的瞳孔擴張、心跳頻率,皮膚電阻活動、眨眼頻率和凝視方向等指標的變化。測量結果顯示,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搖籃曲,都能讓嬰兒的情緒放鬆。梅爾指出,這也代表即使不同文化具有多樣性,但「音樂行為」(musical behavior)卻有諸多相似之處。另一位研究人員心理學家貝托洛(Mila Bertolo)指出,實驗結果證明音樂的有效性,也奠定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可望擴大音樂的應用領域,例如心理治療。貝托洛和梅爾收集各種不同的音樂後建立資料庫,其中之一是世界各地各種活動場合播放的歌曲,另外一個資料庫則收錄八十六個不同族群的一百一十八段音樂。梅爾指出,文化的多樣性,讓各地音樂的型態、風格有所不同,但歸納之後可發現,播放音樂主要基於三大目的,分別是正式場合的儀式、宗教信仰和影響情緒(包括讓心情平靜或興奮)。梅爾以人工智慧(AI)和人類進行分辨,發現兩者都能正確分辨音樂的用途,這表示不同文化之間的「音樂行為」確實有共同點。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博士辛格(Manvir Singh)說,受測者在分辨音樂主題時非常準確,尤其是在辨別舞曲和搖籃曲時,「這說明音樂在各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極為相似」。辛格表示,這種系統性研究證實音樂能夠影響人們的感受與行為,不受語言隔閡影響。辛格準備進一步解析音樂的節奏、旋律,他說:「深入研究這些元素,或許更能理解音樂如何引發這些情感和或行為反應。」座頭鯨之歌 促成捕鯨禁令誕生五十年前,一張由美國科學家佩恩(Roger Payne)發行的怪異專輯《座頭鯨之歌》(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意外大受歡迎,甚至還促成了捕獵鯨魚的禁令。這張專輯和普通的音樂歌曲不同,內容完全是座頭鯨發出的聲音,結果竟引發極大回響;據統計,這張專輯的銷售量接近十三萬張,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自然音樂唱片。今年八十五歲的佩恩是生物聲學專家,他表示,這張專輯收錄的聲音,原本是一九五○年代美國監聽蘇聯潛艇時意外錄下;一九六七年,佩恩收到這些內容後進行分析,發現座頭鯨的「歌聲」非常豐富。佩恩回憶,他發現座頭鯨的聲音有特定的節奏和結構,可以表達憤怒、親善、警示等情緒。這也激發他的興趣,深入了解座頭鯨;後來,佩恩發現座頭鯨正面臨浩劫;他表示,一九六○年代,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鯨魚遭捕殺,數量急遽減少。佩恩希望喚醒人們關注這種瀕臨絕種的生物,決定將彙整後的座頭鯨聲音以專輯形式發行,共有五首「歌曲」,全長三十四分鐘;這張專輯推出後,成功帶動保育座頭鯨的運動,聯合國在一九七二年的人類環境會議決定暫停全球的商業捕鯨活動,一九八六年,國際捕鯨協會禁止所有商業捕鯨。佩恩表示,他曾在波士頓附近的海岸發現海豚屍體,氣孔被塞了一支雪茄菸頭,「那令我震撼,我認為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互動不該如此」。這段經歷讓他產生保育動物的念頭,後來也欣然投入座頭鯨的保育工作。佩恩說:「我們周遭的世界多麼美好,不該就這麼徹底摧毀它。」佩恩表示:「我當初的想法是,如果能夠透過音樂的形式,把鯨魚納入人類文化,就可以拯救牠們。」自專輯發行後,佩恩持續以寫作、演說等方式,倡導保育鯨魚;目前他也加入一個研究小組,協助以人工智慧(AI)研判鯨魚的語言。音樂人才培育 疫外受挫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迫使各地實施封鎖措施,許多學校因而停課;英國與美國的音樂教育人士指出,疫情導致歌唱、樂器演奏的教學中斷,可能影響音樂人才的培育。英國音樂家協會(ISM)表示,音樂教育面臨所未見的危機;該協會的「學校的心正在失落」(The Heart of the School is Missing)報告指出,近七成小學教師和近四成中學教師回報,今年的授課時間受疫情影響大幅減少,樂器演奏、合唱等活動幾乎停擺。一位小學老師表示:「孩子們非常失望,音樂課取消,在學術上和情感上都對他們造成傷害。」美國也出現類似的狀況,疫情爆發後,許多人被迫留在家中避疫,導致樂隊與合唱團的參與人數大減。北卡羅來納州的校園藝術教育主管艾佛瑞特(Craig Everett)表示,該州初中、高中的樂隊與合唱團人數,比去年減少兩成。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成為新趨勢,許多人透過網路上課;但艾佛瑞特表示,音樂課程和其他課程不同,不容易在線上教學;他說:「音樂教育需要即時回饋和指導,以調整演唱、演奏的細節,如果在遠端進行,效果會大打折扣;網路傳送的影像和聲音,與現場觀看確實有落差。」艾佛瑞特對音樂教育的前景相當憂慮,他表示,疫情導致音樂教育中斷,將造成長期影響;他說:「音樂技巧的培養並不容易,通常要好幾年才有一定的成果;如果初中的人才中斷,一、兩年後高中就會出現人才荒。」艾佛瑞特說,疫情嚇退了家長和學生,也讓樂隊失去比賽和表演的機會;現階段他們正配合防疫規範,加強消毒並保持社交距離,盡可能讓樂隊團與合唱團進行練習,希望在生活型態恢復正常後,學生們能回到音樂領域。ISM執行長安尼茲(Deborah Annetts)表示, 許多證據顯示學習音樂可以培養文化知識,習得技能並提升兒童的健康和愉悅感;學生們可以透過樂隊結識新成員、建立終身友誼,但疫情嚴重干擾這些機會。安尼茲並指出,音樂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幫助學生探索和表達疫情期間經歷的各種情感和挑戰,與同學及家人建立更牢固的關係。當前的重點是設法讓學生繼續接受優質的音樂教育,各級政府應持續引導,鼓勵在學校或社區進行安全的音樂教學,以免音樂教育的扎根工作中斷。 前一篇文章 日本招攬移民學生 填補人力缺口 下一篇文章 鐵印帳 重燃日本鄉村鐵道活力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5【老師的話】 解決煩惱的妙方2025.07.0506【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2025.07.0507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08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9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10戴維思 用一萬步希望教養早產雙胞胎2025.07.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五重星系群碰撞 引發宇宙音爆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伊朗女性新審美觀 鼻形雕塑成風新藥開發步調慢 找現有藥物抗失智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