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9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講話 6 ╱第七章②╱

星雲大師 |2020.10.04
2761觀看次
字級
觀音菩薩像╱隋代╱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文/星雲大師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段文是七難中的第三──風難,又叫做羅剎難。這裡所謂大海,是眾生為了探求寶貝而經過眾寶所聚的大海,這個大海就是所謂佛的大海。寶貝的數目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真珠等。這些寶貝都是稀世的珍品。

就其中的硨磲來說吧,硨磲叫寶石,它的形狀說是像個車齒,質地非常的堅固,顏色非常的光彩,和真珠同樣,是貝類所產。雖然這裡說的是有形的寶石,而實際上指的是精神上的聖財。

1.信財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者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斷不能得渡佛法大海的。信的反面是疑,如疑心生起來,就煩悶懊惱,迷失所應行的大道。末了不行正道,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一線之差,就會踏入迷途。所以一念虔誠的信心,比什麼都可貴。假使心中猜疑,不但不能起信,反而生起邪念,一旦如此,往昔專誠的信心,所獲的一切效果,到這時候都將會失去。唯有信才是去疑遣迷的最好方法,所以應以金剛不壞的心來相信。

2.進財

進,詳細地說,應為精進。精進,是精勵進取之義,即向正道精勤努力地走去之謂。如果不明白此義,再好的宗教也不會有所得。俗諺說得好:「流一滴汗,有一分的收穫。」沒有精進,絕不能得到真實的法味。

3.戒財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義。嚴持佛陀的教誨,一點不能毀犯,操行方正,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律,即是戒財。如果不依規律,就是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就會有不正的行為,所以,戒為一切正當生活必要的規則之寶。

4.聞財

聞是知的第一步功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與禽獸相等。聞教,才能知理入道,要知道世間上沒有不聞教而能入道的人。但是,在聞教的時候,又不能沒有虛心,虛心者,虛己以接受他人也。這是聞教進道的必備條件。聞了教以後,必須要如理地去實踐實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此處即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5.捨財

在佛教中,行慈悲的時候,以捨為最重要。捨的反面是取,取是堅持執著,如果在我們施捨的時候,有一種希望得到報酬的心,那即是取,而不是捨。我們在施捨的時候,要如太陽的光熱,無條件地照耀著大地上的萬物一樣,不這樣就不行。所以菩薩必須要具有四無量心,慈能與樂是慈無量,悲能拔苦是悲無量。行慈悲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不是別人叫我做的,也不是別人勉強我做的,而是我歡喜這樣做的,這是喜無量。如果帶有不願意或不高興的心情去與樂拔苦,那不叫做慈悲。在慈悲歡喜施捨的時候,沒有要求報酬的心,這才叫捨無量。

6.慧財

慧財是智慧的運用,也叫定慧財。定慧就是止觀。定則攝心不散,止諸妄念;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智慧好似是行路時的眼睛,這個眼睛如果眛了,向什麼地方走都不明白,所以在《大智度論》中關於佛法的修行曾這樣指示:「智目行足。」有智沒有行,是跛者;有行沒有智,是盲人。不管是跛者、盲人,都不能夠行路。如果盲人背跛者,則智的目,加上行的足,才能夠相助前進。好比有了進財、戒財、捨財,沒有這個智慧的目,也不能夠前進的。

7.慚財

慚財,就是慚愧。《集論》中解釋說:「慚者,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的了。這種心生起,實在可喜。如果慚恥的心生起,則恭敬的、禮貌的心也就生起,而信心也跟著生起了。做一個人假使沒有慚恥的心生起,那實在是很可憐的!慚恥的心才是佛性,因有了這種心,才能夠切實地去實踐智慧、信仰、道德。

以上七種叫做七聖財。依據諸經,這種教法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聖財,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吹來,這黑風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心,那麼你要說:「我真傻瓜!上當了!」「學佛有什麼用呢?」「就算得了這種修行,也不中用!」對信心起了懷疑,對於精進生了怠念,對於戒律而去毀犯,胡作妄為,都將隨此而起;對於捨又執取了,對於慧又愚痴了,對於慚又沒有恥了,把可以進入大道的心,導向驚濤駭浪之中,漂流到羅剎鬼國去了。

「羅剎鬼」是梵語,此云「食人鬼」,即是能吃人的鬼。

「船舫」的「舫」是兩個並合起來的船叫舫,一般都說是船。這是將色心合而為一,以此喻人的身體。現在這船給狂風吹得歪斜,像是極其危險的樣子,這是無明煩惱的迷風,在心中掀起貪瞋痴三毒的波浪,這即是惡鬼羅剎之心。假若在這時候有一個人,生起「南無觀世音菩薩」與「平等大慈」的心念,那無明煩惱的狂風就將停息,貪瞋痴的三毒波浪就將平靜,而得解脫這個苦難。所以說:「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是第四──刀難。

若人面臨到傷害或殺害的時候,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個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地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個刀杖也絕不是指有形的刀杖,而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心。驕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讚自己,謗他人,對比我好的人,不由自主地生起妒忌,這就是刀。瞋是怒目,恚是怒心,這種忿怒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他人以這種心來壓迫我,而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於斷壞,不能發生作用了。

所以佛陀說:「雖以一夫能勝千敵,不如在未勝之前忍辱。」又說:「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可止爭。」

江蘇江都地方,有一個老太太王氏,在年輕的時候就茹素學佛,信奉觀世音菩薩非常虔誠。十八歲的時候,嫁給劉文藻為妻,生了三子一女。後來文藻死去,她獨自把子女撫育成人,為長男娶了媳婦霍氏。霍氏自從入門以後,氣勢凌人,驕橫傲慢,常常目無尊長,輕侮王氏。王氏以觀音的悲心為心,毫不為意。反而溫言獎譽,備至推崇。有一天,鄰人看不過去,向王老太太說:

「妳的兒媳,怎麼對妳毫無孝敬之心?」

「我家的兒媳非常賢良,她並沒有不孝敬我的地方。」

霍氏偷偷地在房外聽到婆婆王氏的話後,生大慚愧,非常懊惱!從此,她那像刀劍似的心,就為婆婆的這種忍的柔軟妙方而折斷了。

這種忍是從什麼生起的呢?是從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當他見到人的時候,必定要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即使如何地斥罵他,誹謗他,他還是向你說:「我不敢輕於汝等。」

有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擲打,他還是高聲地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他常說這種話,所以眾人都喊他為「常不輕」。

「汝等皆當作佛」這句話,是對於別人人格的尊重,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格,自然就不會對人生起驕慢瞋恚之心。當知這位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以此警覺一切眾生。

平等的慈心,就是觀音的心,如果有這種心,別人怎麼能夠加諸刀杖呢?以這種平等大悲的心,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給一切眾生,那個生死之苦在他的眼目中,自然是無所謂了。

「平等大悲」,是我們所行的道,唯有這個道,才是永遠的正道。為著這個道,我們應該很歡喜地把生命貢獻給他。

能體會這永遠大道的,是大智慧,從大智慧迸出大慈悲,以至從大慈悲奮起大勇猛的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