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5 ╱第六章╱ 佛陀應答

星雲大師 |2020.09.27
3233觀看次
字級
觀音菩薩像╱清代╱北京東城╱故宮博物院藏

文/星雲大師

第六章佛陀應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段文是釋迦牟尼佛的總答,是一卷〈普門品〉的大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和誓願,眾生稱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這段文句之中。〈普門品〉中,即以此為最重要。而且,翻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也是從這段文中來的。

「佛告無盡意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無盡意菩薩的問話。「善男子」,就是直指無盡意菩薩。

這段文中,包含了三點要義。其中「眾生」與「諸苦惱」,實有先來說明的必要。

「眾生」,梵語是「薩埵」,是一切生物的命名。稱一切生物為眾生有三點理由:

1.與眾共生於世。

2.眾多的因緣和合而生於世。

3.受生於眾多之處。

「眾生」這一名詞本是舊譯,玄奘的新譯改為「有情」,以別於一切無生之物。

在本文裡說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如地獄界的眾生、餓鬼界的眾生、畜生界的眾生、修羅界的眾生,這些被苦惱煎迫著的四惡趣眾生,實在已有無量無數。但佛陀講經全以人間為對象,觀世音菩薩是娑婆世界大慈大悲的救主,那些眾生在人間也可以看出來。好比世間的人,在每一天之中,有時生起瞋恚的地獄心,有時生起貪欲的餓鬼心,有時生起忤逆亂倫的獸性心,所以人間就具有了四惡趣。

「諸苦惱」是指後面所講的七難、三毒等苦。因為這一節是總答,下文才來分別解說。所說的那個苦惱有個別不同,除了七難、三毒之外,尚有四苦、八苦等。這些苦惱完全是人間內心的地獄苦惱、餓鬼苦惱、畜生苦惱、修羅苦惱。然而,要詳細看看這些苦惱的本源,就可知道這都是由於求生的欲望而起。

人要求生,沒有比得上這種欲望更強大熾烈的,所以這個欲望即是引起一切諸煩惱的來源。

「聞是觀世音菩薩」,這一個「聞」字,是從「耳根圓通」一義而來,「耳根圓通」與「一心稱名」、「皆得解脫」,為這段總答文中的三大要義。

「聞是觀世音菩薩」,是說眾生聽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眾生若聞之而稱名,則觀世音聞其音聲,使之皆得解脫一切苦難。「聞」字,眾生聞觀音,觀音聞眾生,菩薩與眾生相聞相應,於是就顯示了感應道交之妙。由於耳根所聞,菩薩與眾生才能感應融通,所以叫耳根圓通。

《楞嚴經》中說聞字有三真實:

1.通真實:耳與目不同,有障礙物,目所不見,耳卻能聽聞一里之外的音聲。

2.圓真實:目只能用在正面看,而耳朵不管前後左右,都能聽到聲音。

3.常真實:過去的事能夠傳到現在,現在的能夠傳到未來而能不變。

這三點皆是耳根優勝之處。

又可以這樣說:娑婆世界的教化,以聞音為主。為救一切眾生的苦惱,所以觀世音菩薩含有為娑婆世界人間救主的意義。

「一心稱名」,這是說眾生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被此菩薩救濟,關於這點,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先說「一心」,一心就是念於心中的那一種念。念念與觀音合而為一,沒有他念混入,叫做一心。其次說「稱名」,稱名是指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心稱名,務必要注意稱名之上所冠的「一心」二字。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觀音,觀音是我,而不覺出之於口,那才是稱名的音聲。有人說,一心稱名,我們只要心中稱念,口不必出聲,豈不是也可以嗎?如果這樣講,這是迷於理和違背自然的說法。常聽人說:「只要你心誠,你不求菩薩,菩薩也會保佑你。」這種話不能不說是他錯誤的想像。不過,這句話也可做為只是口頭稱念,而不誠心的一種警策之言。

我們的身心本來就是一如的,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現在眾生假若有誠誠懇懇的一心,必定發之於外,而為稱名的音聲,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稱名的真義。不但是如此,真誠懇切之念愈深,就愈能體驗到大悲感應賜給的安慰。一旦達到那種境地,就是叫你不要稱名,你也不知不覺地流露出感激之聲來了。好比是遇到一個凜冽的寒天,或是一個炎熱的暑天,雖然不是有意的,可是在你不知不覺間,口中自然會說出冷呀熱呀的話來。

現在我聞淨聖(即觀世音)之名而稱念,淨聖聞我一心稱念之聲而施救,這是耳根圓通。從口頭必定要發出「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方能達到聞字的真義。

細細玩味關於「一心稱名」這四個字,第一必定要把自己這個人親切地了知。佛教所講的世界問題、宇宙問題,那是第二、第三的事哩!

學佛,就是學自己。一切都是自己一人的問題。到底要把自己做成怎樣的人呢?若不細細想想這個問題,就找不出一個著落來;可又不能等閒視之,那麼,本心就現出來了。《起信論》上來說,因為救濟被無明隱蔽的自己,通常謂之真如緣起;然以無明為中心,又可說是無明緣起。

簡單地來說,就是《起信論》、《唯識論》也不是說宇宙的問題,而是說自己的問題。《起信論》所說的無明,《唯識論》所說的阿賴耶識,都是指自己心中所存的「我」的異名。

為求自我的解脫,就要想出種種方便來救度那個從我方面而執著的自己。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所以才有《起信論》、《唯識論》之作。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歷代祖師的出世,無非也是為了這個問題。

所以這一卷〈普門品〉,是完全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的「我」,除此而外,也無其他。

在前文「諸苦惱」中說,「欲望」是一切苦惱的來源。但進一步追問:「欲望又是從什麼而來的呢?」這可以肯定地說:「是從有我而來的。」眾生執著無明的我,是「我執」;從我執生起我所有,這是「法執」。眾生在迷途上徬徨,受一切的苦惱,造一切的罪惡,均由這「我執」與「法執」而來。

真實地來說,人在世間上,就好像是空花水月,或是一場戲,只是虛偽而沒有真實。把一個我,完全給貪瞋邪惡占滿。這一個醜惡的自己、汙穢的自己,是很不容易看出來的。若要觀察它,必須要以真實不虛的大悲明鏡來顯照。這個真實不虛的明鏡,即是朝念暮念,不離大悲觀世音的慈顏和名號。

我執與法執實是無始劫來的無明煩惱,業繫苦相。在人間的凡夫若想把它斷除,成為無垢清淨,幾乎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唯一能看出來的,只有一個時候,就是轉有漏為無漏,捨生死得涅槃的時候。

人把死擺在眼前,知道即將要死的時間,那是最神聖的,最真實不過的。

人們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即使是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在他將要死的一剎那,也會立刻轉變過來的。我們不要詛咒死,死是誰也免不了的,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世間的實相。問題不在於死、不死,而是在於死時有沒有把握,有把握的死又有什麼可畏?

死是人一生的最終,像是炮轟的一聲響,在那時候,沒有什麼值得你留戀的,好像是紅爐上的一點雪花,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價值,天下的財寶都將與自己無關。

所以,人若好好地來想想,實在是很孤獨的!跟隨自己的唯有一生的善惡業,其他什麼都沒有。在世的時候,一切欲望、苦惱,皆由我法二執生起,遇到即將命終之時,你所妄執的一切,沒有哪樣是你的。想到這點,在生之日何必去妄執這樣那樣,而自尋苦惱呢?

「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說解脫的什麼呢?這是說解脫諸苦惱。

這個解脫並不是像解除有形的束縛叫做解脫。

我們皈依大悲淨聖,依照前面所講的一心稱名之力,就能解脫諸苦惱,這有兩種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若能將虔誠的真心、口頭的稱念、端正的合掌,把這三業合而為一,這樣一心稱名,即能感得悲智圓滿,不為煩惱汙水所染的觀世音菩薩的慈光攝取。我們的身心就會遠離根本的苦惱、無明、惡業。日常有了那純潔崇高的信仰,一切的淨業即能成就。

這是由一心稱名之德所來的第一解脫。

第二種利益是根據因果歷然分明的道理,眾生即使身在生死之中,受著苦惱的果報,如能充滿至誠,一心稱名,必然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不覺其苦為苦,而從苦惱中解放出來,這是第二種解脫。

觀音靈感功德是很大的!一心稱名即能解脫一切的苦惱。因為我們給與生俱來的苦惱終日纏繞著,不能離開,唯有以一心稱名的力量,雖有一切的苦惱,亦能忍受,這就是功德的自然顯現,這就是皆得解脫的功德,這就是從一心稱名的至誠而修來的功德果。

不管是耳根圓通也好,一心稱名也好,皆得解脫也好,都不是單從理論上去解釋的,歸根到底,還是身口意三業的相應。如果一心稱名,自然就有因耳根圓通而獲得解脫的妙果,所以欲達到身心歡喜的時節,必須一心稱名。

講到解脫苦惱,能使自己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一般人覺得不大容易,其實,人們給我執的繩索、煩惱的枷鎖,重重地束縛著,一點得不到自由,當然是很苦惱。但是,這個繩索或枷鎖絕不是從外而來束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用繩索和枷鎖綁起來的。過去有一個人這樣問:

「和尚!請你指示我解脫的法門?」

「誰縛汝?」和尚這樣地反問。

從這反問中,可知沒有誰纏縛著我們,完全是自己纏縛著自己,即是所謂自繩自縛。

我們既然知道是自繩自縛,如果能以平等之心解除我執的繩,以慈悲之念打斷煩惱的鎖,則觀世音即時示現給你解脫了。

去除我執的心,獲得自他平等,體認到我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我,到了這種平等大悲的境界,我們的心的確可說是脫離汙穢而變成清淨的了。

這時,觀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如果我心與菩薩心合而為一,自然就脫離我執所受的苦惱,棄捨妄念所起的雜慮。如是清淨之心,叫做一心。所謂一心,就是唯一不二,沒有兩樣的心,唯是一念清淨,沒有絲毫的迷妄,這是由於一心稱名所得的心境,也就是觀世音給你苦惱的一切解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