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世萱老師是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雖然生活在都市,卻嚮往著自然生活。圖/取自網路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葛世萱老師是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雖然生活在都市,卻嚮往著自然生活。她曾聽古清美教授講授「中國思想史」,感動於古老師授課的熱誠;聽程明道先生講〈識仁篇〉與〈定性書〉,從中感受到自己與天地的緊密連結,以及一股強健鼓舞的生命力道;後來博士論文研究唐朝思想家王通,想藉此釐清在歷史、文學、經學與不同學派交織中,如何看見「道統」的意義。
這些尋覓的過程,都來自她想了解何謂「孔顏樂處」,意即看見心靈的安定、自在與滿足。世萱老師說:「放在現代社會,這依然是人人企求的一種心靈境界。隨著年齡漸長,重新閱讀傳統經典,從中體會生命如何置身在宇宙間生生不息,這是何等幸福的滋味。」
她覺得,現代學者嘗試替傳統儒學尋覓現代意義的態度,其實跟唐宋時期的儒者終其一生奮鬥的目標,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每一位儒者面對時代的困境,都很認真地想要解決問題,讓文化獲得傳承與新生。
後來,世萱老師搬到花蓮結婚生子,陪著孩子成長,更到學校擔任故事媽媽,她感受到,古文經典對現代的孩子來說,已經有非常大的隔閡。好在宋明儒學的智慧結晶多是語錄,可讀性比較高,她反思:「古文家標榜『意古辭新』,我何不嘗試將自己從古人思想中得到的感動,藉由不同的型態表現給孩子們欣賞與體會呢?」她因此開始構思,如何運用繪本來跟孩子談宋明儒學。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到了花蓮後,不論所讀所見所聞,包括烏蘇拉.勒瑰恩的奇幻文學、福岡正信《無Ⅲ實踐篇:自然農法》、無字繪本《ZOOM》系列、里山里海的環境概念,還有薩提爾溝通技巧中對「自我覺察」的強調,在在都喚起世萱老師對往日所學的記憶。在大量的繪本閱讀經驗中,她發現,當書中的想法或概念,和作者設計的視覺效果結合,傳達給讀者的「言外之意」,甚至能與傳統經典相互共鳴。
那麼,如果找回「道統」是重新看見屬於自身文化群體的共識與定位,這個「統」,是否能呈現全體人類的共同性,又同時呈現東方文化的特殊性呢?這是世萱老師不斷在問自己的問題。
世萱老師在插畫家陳璐茜的繪本創作師資班,交出了近九十張插畫作品,並參與兩次插畫展,使得她對於各種插畫技法的學習、繪本故事的編排與創作,都有更深一層體會;今年夏天,她更參與了台東大學有關兒童哲學的研習。
世萱老師覺得,老師應該要在繪本閱讀的帶領中,依據孩子的不同特質,按照邏輯脈絡與他們展開哲學討論,如同莊子以寓言說理般,結合故事情境與生活體驗,引導孩子品味經典,並從生命哲學的探索中發現自我的特質與價值,面對人生各種艱難的挑戰,完成「知行合一」。這同時也是世萱老師對自己的目標與期許。
9月21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葛世萱老師暢談如何跟孩子用繪本談宋明儒學,歡迎收聽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