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慈悲,道德異化之解方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021.02.22
1453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同理心具有聚光燈性質,讓人們只同理挑起他們情緒的對象,而忽略了在看不見的角落裡,還有其他的受苦者。

周佳敏老師是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她覺得,台灣是一個良善且重視道德的社會,常聽大家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西方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諺語:「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鋪成的。」有時候立意雖良善,卻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西方心理學家亦根據實徵研究結果提醒世人,道德未必一定造成好的結果,也就是佳敏老師所關注的「道德異化」,並在多年沉潛研究後,發表了《多面向慈悲:道德異化之東方解方》這篇博士論文。

舉例來說,一般人覺得同理心是一件好事,但是同理心過剩,看到他人受苦就跟著非常難過,反而無法理性思考該如何幫助對方。佳敏老師舉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布倫在《失控的同理心》一書中,恐怖分子攻擊紐約世貿大樓的九一一事變為例證。那時候,有一個醫生也加入救助行列,然而因為過於同理受難者,她說:「下場就是自己承受不住,腦袋無法運轉。好像開了消防栓喝水一樣,結果自己溺死在裡頭。」根本沒有辦法幫助需要的人。

佳敏老師指出,同理心具有聚光燈性質,讓人們只同理挑起他們情緒的對象,而忽略了在看不見的角落裡,還有其他的受苦者。由於人們對災難數字無感,卻會對一張照片或一個動人的故事產生強烈的同理心,使得社會資源大量湧向在媒體上曝光的受害者,導致資源的不公平分配與浪費,擠壓了其他受難者獲得幫助的機會。心理學家將此不理性與不公正的現象,稱為「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那麼,該如何化解道德異化的問題呢?周佳敏老師覺得,古代東方哲學家採取的路徑值得我們參考,無論是儒家的「仁學」或佛教的「慈悲」,皆以情理交融的方式來對治道德異化。

譬如儒家學說中,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應該「汎愛眾」;而在佛家學說中,大乘佛教重視「慈悲」,不僅要關愛親友,還要關懷陌生人。儒家和佛家不只關懷受苦者,更關懷犯錯者,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主張「德主刑輔」,強調統治者應行道德教化,而非只仰賴嚴刑峻法統治人民;佛家學說亦認為,真正的慈悲不僅要關懷陌生人,也應關懷我們的敵人。

佳敏老師特別針對「佛家慈悲觀念(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否真的能夠抑制道德異化現象」來展開研究,以心理學方法編製一份「多面向慈悲量表」,透過「助人慈悲」、「教化慈悲」、「鎮定慈悲」和「平等慈悲」四個面向,蒐集數百人的樣本。透過量化研究證實,東方慈悲和道德異化現象(如對受苦者感到沮喪憂苦、可辨識受害者效應、對犯錯者的報復和憤怒等)有顯著負相關,佛家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對於抑制道德異化成效卓著,因而指出:「東方文化中,早已蘊含解決道德異化問題的良方。」

由此可知,當我們在同理、關懷受苦者時,也要記得調節情緒,保持「喜心」,才不會因為過多的沮喪憂憤而無法採取有效的利他行動;同時保持「捨心」,不要只看到「可辨識受害者」,如此才能平等地將其他受害者也考慮進來,讓社會資源進行較為公平的分配。

2月22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周佳敏老師暢談自己探索「解決道德異化的解方」的心路歷程,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