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第二講④

星雲大師 |2020.08.01
3865觀看次
字級
佛經裡常把人的身體比喻成「死屍」、「臭皮囊」,我們每天都是拖著一具「死屍」在過生活。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五)身

佛經裡常把人的身體比喻成「死屍」、「臭皮囊」,我們每天都是拖著一具「死屍」在過生活。對於「身是苦本」,一般人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時下的年輕人會覺得身體追求感官的快樂,何苦之有?壯年者覺得老病死還遙不可及,不知苦在哪裡?富人常能隨心所欲,得其所欲,不知苦為何物?恩愛夫妻覺得眼前幸福甜蜜,不知苦有何懼?然而,世間無常變幻,身體有老死,當親朋好友離散時,錢財又為五家共有,縱情欲樂只是一時之快,這個身體能為我們帶來的真正快樂又是什麼呢?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一期生命結束以後,四大分散,身體化為塵土,神識另覓投胎所,眼前的軀殼就如浮漚、泡沫,一點也不實在。身體如同一個旅館,讓我們的妄心暫時寄居其中罷了,一旦房子毀壞,就得搬家:今天住在「人」的房子裡,明天住在「狗」的房子裡,再過些天,可能要住進「豬」的房子裡,如此輪迴不息,受苦無量。

一個到外地經商的旅人,途中天色已晚,趕不及投宿旅店,便在荒野的一間小廟裡過夜。睡到半夜,忽然聽到一陣吵雜聲,原來是一個小鬼扛著一具屍體進來,後面還有一個大鬼。大鬼生氣的對著小鬼叫罵:「你怎麼可以搶我的屍體?」

小鬼不甘勢弱的說:「這是我先得到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

正當兩鬼爭吵不下時,發現桌下躲了一個人,大鬼把他叫出來說:「喂,你來評評理,這屍體是誰扛進來的?」

「小鬼扛進來的。」旅人回答。

大鬼一聽,氣憤的上前拔掉旅人的右手,大口大口把它吞進肚子裡。小鬼一看,「哎呀,這個人幫我講話,怎麼……」趕緊拔下屍體的右手,接在旅人身上。大鬼接著又分別拔起旅人的左手、兩腳、兩肩、頭……小鬼也一一為旅人接上屍體的各個部位。

鬧了一夜,東方初白,雞鳴聲響,兩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的四肢、五臟六腑都被吃光了,現在的身體明明都是那個屍體的,我還是我嗎?這個我,到底是誰呢?」

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是「我」的,否則我們怎麼無法主宰它的生老病死呢?不過,佛法並沒有要我們厭世求死,而是希望我們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借假修真」,因為修行辦道還得要靠它啊!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煉鋼廠,若能下定決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苦惱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進烈火的焚燒,將五蘊身軀中「破銅爛鐵」的雜質,燒煉成「金剛」一般的法身。

那麼,「身」應該如何修行呢?

1.威儀莊嚴:

佛門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立、坐、臥這四種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外束其身,內檢其心,具足四威儀就能莊嚴持重,展現一個修道者應有的風采,令人望之生敬,心生渴仰。

2.禮拜謙恭:

人和人來往,可以靠電話、寫信、網路,我們和佛菩薩來往,則是透過禮拜與佛菩薩接心。拜佛的時候,如金山倒地,宇宙都隨著我誠摯的力量,盤據到我心中來。唯有常常禮佛拜佛,保持正念、善念,心懷慈悲、平等,才能體悟到佛法空無美好的真理。

3.改變氣質:

修行,必須從身心之中徹頭徹尾改變自己。一個人的言行取決於自己的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做起事來就會很順利,他的氣質也會從平凡轉為高貴聖潔。常常有人進禪堂參修一段時日,出堂之後氣質都不一樣了,可見修行可以改變身心,一點也不錯。

4.勞動服務: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論我們自身的資質條件好壞,都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身體,服務社會、人群,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不要等到老朽了才想到要用它,那就為時已晚了。

一個年輕人問一位白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老先生:「請問您今年高壽?」

老先生說:「四歲。」

年輕人一臉狐疑的說:「不要開玩笑了,看您鬚髮全白,少說也有七、八十歲了,怎麼會只有四歲呢?」

老先生謙卑的說:「說來慚愧,我過去的人生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自從四年前皈依佛門以後,才懂得行善助人,從服務大眾中,追求人生的價值,所以我覺得自己真正才活了四歲而已。」

人,何必等到耄耋高齡才慨嘆只活了四歲?為什麼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所以我們應該警惕自己,不要做四歲老翁,應該立志過「三百歲」的人生,盡情發揮生命的潛能,讓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散發無量光,活到無量壽。

經典裡常看到佛陀放光的描述,以顯示某種密意、瑞相或授記。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六根隨時都可以放光,如:

口說善良的語言、讚美的好話,就是口中放光。

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並以慈眼視眾生,即眼睛放光。

耳中注意聽聞佛法,並懂得諦聽、善聽,就是耳朵放光。

滿臉笑容沒有瞋色,就是臉上放光。

心中慈悲、智慧、清淨,就是心中放光。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管理好,讓它們以道德、慈悲待人接物,人生自然平安吉祥。

二、第六識的內涵與修行

第六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

因為有心,我們知道眼睛看到了東西;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耳朵聽到了聲音;因為有心,我們知道鼻子嗅到了氣味;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舌頭嘗到了味道;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身體觸碰到東西;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腦海出現了什麼景象。因為我們一直追逐外在的這些色、聲、香、味、觸,心也跟著忙碌不已。

體會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比較容易,心,無形無相,就不容易體會了。這顆心,當前正在思惟,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與我們關係最密切,影響也最大。它不僅在繁忙的人際往來中陪著我們衝鋒陷陣,又在許多事情迎面而來之際,替我們周旋應付。

雖然這個心朝夕與我們為伴,可是當它靜下來反觀自照時,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忙些什麼?「心」在哪裡?把身體裡的血液、骨頭分解開來,能找到這顆心嗎?〈毗舍浮佛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一般人所認知的心,其實只是「六塵緣影」罷了。當我們有感受時,感受是我們的心;當我們思想時,思想是我們的心;當我們喜怒哀樂時,喜怒哀樂也成了我們的心。

春秋時代,一個學徒跟著魯國著名的工匠公輸般(即魯班)學木工,私下又偷學做木頭人的技術,然後離開老師,獨立為業。但學徒做的木頭人不會動,只好硬著頭皮回去請教師傅:

「您做的木頭人會動,可是我做的木頭人為什麼不會動?」

公輸般問:「你把身體各個部位的尺寸都量準了嗎?」

「都量準了啊!」學徒答。

公輸般又問:「你有量過心嗎?」

學徒說:「哎呀!老師,心在哪裡?我沒有量心(良心)啊!」

公輸般說:「難怪啦!沒有量心(良心),當然就不會動啦!」

一個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心,或是昧著良心做事,便不知感恩,不知慚愧;有良心、懂得苦惱的人,則天地都是他的財富,人人都是他的助緣。

一休禪師有一位將軍弟子,對他非常的敬重。有一天,將軍設宴請一休前去應供。一休到達時,守衛看他穿著破爛,不准他進去,一休禪師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換件新衣,再去赴宴。

用齋時,一休禪師一直把菜往衣袖裡裝,將軍訝異的問:「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裡有大眾?等會兒叫人再準備一份,請師父安心用齋吧!」

一休禪師說:「你今天是請衣服吃飯,並不是請我吃飯,所以我就給衣服吃了。」

將軍聽了一頭霧水,一休接著說:「我第一次來的時候,穿了一件破舊的衣服,你的守衛不准我進門,我只好回去換件新衣,他才讓我進來,既然是以衣服的新舊作為賓客的標準,所以我想你們是請衣服吃飯,我當然就把飯菜給衣服吃囉!」

因此,當我們觀察一個人,如果以外表來作標準,而不以人格品德論高低,就只能看到表相上呈現出來的美醜裝飾,看不到內在的珍貴寶物。可見人的判斷力被物質虛名蒙蔽時,是無法看到事物的真實相貌。

佛陀有一次在一片苦行林中靜坐,一個女子背了一大袋東西從旁邊匆匆經過。隔了不久,又一群高大漢子走來,恭敬問道:「佛陀,請問您有看見一個拿了很多東西的女子經過這裡嗎?」

「你們找她做什麼?」

「我們有一個同伴至今未娶,大夥兒就幫他找了一個女子,哪知她原來是個賣淫的妓女,一夜之間把我們都誘惑了,今早又偷了大夥的東西跑了,我們正要追趕她。」

「原來如此。但問一句,到底是你們的身心要緊?還是女人和東西要緊呢?」

大家被佛陀這麼一問,放逸慣了的身心像還本歸元似的,不禁異口同聲的說:「自己的身心比什麼都要緊!」

佛陀說:「那麼,你們不要再去追趕女人了,找回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有一個人問:「心要如何找呢?」

佛陀於是為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真理,使他們生起信心,紛紛皈投在佛陀座下。

一般人丟了錢財,知道要去尋找;丟了衣物,知道要去尋找,但丟了最寶貴的東西──心,卻不知道去尋找。如何反求諸己,把心找回來,做自己的主人,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功課。

有兩個師兄弟一起參禪學道,師兄謹守戒律,絲毫不犯;師弟生活懈怠,喜歡飲酒作樂。有一天,師弟正在喝酒時,師兄剛好從門口經過,師弟就招呼他:「師兄,進來喝一杯吧。」

師兄瞪了師弟一眼,罵他:「沒有出息,已經出家了還不戒酒?」

師弟心裡不服氣,也大聲回罵:「連酒都不會喝,簡直不是人!」

師兄氣憤不已,問他:「你說我不是人,那是什麼?」

師弟說:「你是一尊佛啊!」

在這個故事裡,不明就裡、隨意罵人的師兄,反而變成修羅化身;奉師兄如佛的師弟,當下的心念正與佛心無異。因此,戒律應該建立在根本的慈悲、平等,而不是只遵守一種形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