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壽家臺門(下)

文/吳鴻霖 |2020.06.29
1277觀看次
字級
壽鏡吾的書房稱為三餘齋。圖/吳鴻霖
壽鏡吾教書法的地磚。圖/吳鴻霖
百草園是魯迅故居屋後的菜園。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屋內的匾額由清代書法家梁同書題字,匾額下方有幅松鹿的國畫和壽鏡吾的畫像,私塾學生每天要先向匾額和〈松鹿圖〉行禮,再開始讀書。以前國畫兩側柱上還有梁同書寫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禮記.樂記》:「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左傳.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大羹又作太羹,是指不和五味(不添加任何調味料)的肉湯原汁。

國畫前面有張木方桌,唯一高背椅子是壽鏡吾的坐位,桌旁各兩張椅子是客席,他每年收八位一般平民百姓的學生,坐在客席後面。魯迅的座位在〈松鹿圖〉左側角落,他十五歲時父親病逝之前,某日因買藥遲到一次,受到塾師嚴厲責備,於是在桌面右下角刻一個一寸大的「早」字,提醒自己日後不再晚到。

三味書屋因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才廣為人知,百草園是魯迅故居屋後的菜園。壽鏡吾的祖父本來以釀酒為業,在鏡湖邊開設一家酒店,因貪官和惡霸不斷勒索,只好關門歇業。他在縣城中心買下原名「三餘書屋」的房子,更名為「三味書屋」,設立不培養清朝官員的私塾維生,聘請名師教導兒子四書五經等古籍,不教應試的八股文,希望子孫勿走仕途或經商之路。

壽鏡吾的祖父改行前後,可能看過清初一位辭官隱居鄉間人士寫的書法中堂「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心有同感,喜歡這三種滋味,遂以「三味」為書屋之名,也以此三句作為教學的方針與壽家的家規,冀望子孫牢記遵守三味「庶民」的精神,過老百姓平淡的生活,書中自有奧妙的滋味。因此,壽家後人考上秀才取得私塾老師的資格,或是中舉人,就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而壽鏡吾的次子卻違背父意,熱衷於仕途。清代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新科進士受職前,再試於保和殿,稱為朝考,分一、二、三等,是進士授官的依據,一等第一名稱朝元。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慈禧太后七十大壽,壽鏡吾的次子考上朝元,後任知縣。他說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與北宋藏書家李淑《邯鄲圖書志》(又名《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相似,只是他的說法與壽家世代相傳的祖訓家規明顯不同。

三味書屋隔壁是曾中舉人壽孝天的書房,魯迅在私塾讀書時偶而會來此室走動玩耍,門口有塊約五十公分正方形的地磚,壽鏡吾拿毛筆沾水在磚上寫字教學生書法。遊人往右來到後園,它比一間教室稍長,臘梅是兩百年的老樹,以前私塾的學生會到此地尋蟬蛻等,後園的出口是孔乙己土特產商店。

清嘉慶年間,壽鏡吾的祖父遷居於壽家臺門,至今已兩百多年,壽家後代將壽家臺門與三味書屋全部捐贈給國家,後人才能免費欣賞清朝的建築與私塾。

私塾是古代教育基礎的場所,三味書屋正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遊客走進壽家,便可感受清代讀書人淡泊名利的氣節與風骨,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復一日在壽家臺門內和參觀人潮間默默地流傳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