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淡新檔案》發源地──戴炎輝故居

文/丹青 |2025.06.27
64觀看次
字級
戴炎輝故居乃重要的歷史記憶場所。圖/丹青
故居內部大致保留原有格局。圖/丹青
故居文物官檄筐。圖/丹青
《淡新檔案》目錄冊。圖/丹青

文/丹青

台大法學院教授戴炎輝,不但是第一位擔任司法院長的台灣人,更曾擔任總統府資政直至一九九二年去世為止。他生前居住的南昌街日式宿舍,如今已整修完畢並對外開放參觀,串聯起南昌街的孫立人紀念館、牯嶺街的東美院和南菜園日式宿舍群,成為城南又一處文資場域。

戴炎輝是屏東人,日據時期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回台短暫擔任過律師,戰後曾任高雄地方法院法官,後來進入台灣大學法學院任教。一九五五年開始研究、整理法律史,開設「唐律」等課程,並以著作《唐律總論》獲頒東京帝國大學法學博士。

戴炎輝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以十數年的時間編纂清朝時期的《淡新檔案》,將台灣淡水廳、台北府、新竹縣的資料,由傳統的「吏、戶、禮、兵、刑、工」,改分類為「行政、民事、刑事」三門,其下再分「類、款、案」等。這批如今留存在台大圖書館的文獻,為研究清代行政、司法、社會的第一手史料;而當年整理、分類這些檔案的所在地,即在此棟宿舍裡。

戴炎輝故居,曾在二○○七年被台北市指定為「歷史建築」,後於二○一七年升格為「市定古蹟」,理由是為由戴炎輝整理及命名的《淡新檔案》,乃現存唯一的清代台灣府縣級檔案,極具學術價值;其次,該宿舍建築格局獨具特色,且書櫃上的編碼為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時所用,乃編纂《淡新檔案》之歷史記憶場所。

該宿舍在文資紀錄上名為「戴炎輝寓所」,今通稱「戴炎輝故居」,面積約五百五十五平方公尺,戴炎輝過世後因乏人使用日漸損毀,但大致保留了原有的門廊、玄關、車寄、土間、座敷間等。二○二二年,台北市文化局透過「老房子文化運動」,協助台灣大學媒合民間廠商投注三千兩百萬元進行修復。

修復工程除必要設施外,盡量維持古蹟本體的外觀與色彩,並搭建無障礙廊道連接內外,打造友善共融的參觀動線。內部則保留戴炎輝昔日書房作為常設展間,展示一代法學巨匠的生命故事和文物著作,也讓民眾了解《淡新檔案》對台灣歷史文化研究的卓越貢獻。

原有庭院後方新建約十七坪的廚房與吧台設施,取名「輝室」,並以平頂過廊巧妙連接古蹟本體,期望能將藝文展演和餐飲文化相結合。未來除了常態展覽外,也會不定期舉辦各式講座與課程,讓歷史建築能有多面向的活化運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